编剧的水平有待提高的地方还很多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开头补充几句:
鉴于某些评论我觉得实在过于逆天,甚至都怀疑到底是水军还是黑粉。
我稍微说几句,我觉得什么样的编剧,或者什么样的剧情才是好的。
评论区有个人说,这剧十年都无人能出其右,我觉得某些过度的吹捧,就是纯粹的招黑。在我眼里,这个剧的案件水平,别说比不过那一大堆的抄袭剧了,就连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探案剧都难比得上。
既然,你要是说十年的话,那我正好找一部刚刚十年的剧对比一下。
例如十年前的那部王倦编剧的《舞乐传奇》。
《舞乐传奇》这剧我之前在下面的评论里提到过,这部剧是很少见的能让我在看剧的过程中,对于编剧的反常规思路眼前一亮的。
这部剧别说现在,就是当年,评论都提到过,美术不讨喜,相比于《唐诡》的美术和特效,真的是让人看了都觉得带有恶搞特色。
而且《舞乐传奇》的主题和剧情如果只看脉络合集简介的话,也很不讨喜,有点过于主流化和宣传化。但是就这部说实话,我觉得真的算是debuff加满的剧,反而让我第一次很佩服王倦这位编剧。
因为他在很多地方确实做到了反套路和意外性。
就是本身类似一个反向取经的故事的,硬生生地被编剧改写成了一部反套路伏线剧。
而且这部剧最令我震惊的点是在于,王倦在剧结束后,还能再放出来了另外一个隐藏结局,解释了剧本中另外一些结合历史脉络,且更为阴暗,人心难测的点。那个结局如果看过了,基本上都会对这个剧的评价更高一级。
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要对编剧有更高的要求,因为第一部的时候,我对于整部剧要求就不高,反正出不了高水平的案子,就凑合看呗。
第一部的故事和案件,虽然很多地方并不算翻转和出彩,但是整体制作水平上,我觉得应该能保持一个高水准。而到了第二部里,我是实打实地看到了很多由于剧本问题造成的争议点。我对于国产剧,特别是破案剧,我一般不叫推理剧,因为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优质纯粹的推理剧。
我觉得大众目前的要求普遍都不高,一般要求就是尽量别抄袭,就算抄,你也少抄点。不会写推理的话,就往刑侦和科学验尸的那方面靠。
聊聊这部剧的整体印象,其实核心就是你要怎么定位这部剧。
我的看法是这部剧你不能当推理剧去看,几乎没有,把很多推理的大忌都犯了一个遍。
破案剧的话,可以当半个。
比较合理的定位大概算一个,以人物设定为核心,带一些推广唐朝文化的剧。
其实看过编剧魏风华写的《唐朝的黑夜》那几本的人,对这位编剧的印象,其实可以到书的评论区去看看,就不赘述了。
很多人都提到了,魏风华的书几乎就是把唐志怪的内容翻一遍,而且还有错误。
这个问题其实在《唐诡2》里,也出现了。
(一)分案件评述
按照案件顺序聊聊整部剧吧。
《降魔变》★ ★ ★
我对于这个章节的感觉就是拼凑感太强了。就是你能明显感受出来,这个应该是两个故事拼起来了那种感觉。而且跟《神探狄仁杰》里的无头将军观感类似。
这里补充说两句,为什么我要说拼凑感很强。
就是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主题方向上,出现了严重的偏离性。
主体故事画师的故事出自于唐传奇中吴道子买凶杀人,整体突出的就是画师的艺术精神,即艺术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技法和表达。
而背景故事却以参天楼案过后,谋杀太子和公主的案件为主。
一单元双案,这种故事结构是很常见的平行故事架构。
但是故事讲得却比较一言难尽,魔王自壁画而出杀人,本是个不错的谜面。但是讲得却不好,就是从观众的角度,我会怀疑,到底是谁想的这个主意,以及这个主意有没有必要,就是太子和公主死在这里,跟在宫里悄悄动手有什么区别。
《仵作之死》 ★ ★ ★ ★
这个案子嘛,喜欢的人会很多,因为比较煽情,所以口碑会比较好。缺点可能主要就是有点太讨好观众了。
除了让第一部的两个演员返场,圆观众一个心愿。
过犹不及,就容易让一部分观众有反感。
就是聊一聊编剧和作者讨好观众和创作观众满意的作品的区别。
讨好观众,核心就在于本身就是以一种违背了创作初衷和作品内在逻辑的做法。我们常说,小说写到一定程度,角色人物就由不得作者了。
而曹惠的验尸出场的时候,就明显有点用力过猛,且突兀了。
《摩家店》 ★ ★ ★
典型的借用了推理小说经典元素的篇章,用了暴风雪山庄模式加上雪地密室。
一般来说,出现这些元素,很难拍的很难看。
而这个单元就很典型的高开低走。
前面的部分,氛围感都还可以,包括模仿俄罗斯转盘这些东西,观众可能笑笑就过去了。
而从众人开始处理女店主尸体开始,包括雪地密室出现之后,就开始各种奇怪操作。
包括结尾出现的怪兽更是很大败笔。
补充:
我觉得这里可以再聊两句,关于女店主尸体消失之谜和后面雪地密室的一些解法。
看的时候,很多人提到过一个问题,就是女店主怎么就能保证一定被送进大缸里。
我在评论区写了三种以上的方法。
1.助手配合,就是众人里其实有一个是店主的帮手,这个人只要高喊一句,其实就行了
2.就是魔术师常用的一些方法,我给你5个选择,事实上5个选择都可以。就是魔术师的选择,例如整个客店有5个能藏人的地方,我就在5个地方都安排一个通道不就行了。
3.女店主也可以心理暗示,在之前的对话中暗示众人大缸是空的,里面可以装东西,众人在情急之下也会做类似的选择。
或者说,我觉得为什么这里应该补充一些诡计,因为解谜的趣味性和乐趣就在这里呀。
再例如说,有轻功就不能用雪地密室吗?
当然不是啦,就简单的一个,我经常跟人说的,雪地宽5丈,轻功最高的人能飞3丈,一样还是雪地密室。
雪地密室制造的方法千千万,稍微学一点也不难。
这样整个单元的质感不就上来了,主角的智商才能体现出来。
《千重渡》和《通天犀》 ★ ★
这两个单元就一起说吧,其实本身也就是一个单元,我觉得合起来叫《太阴会》可能更合适。
也是评价可能最低的一部分,
首先把千重渡拆出来我觉得就比较奇怪,就是给人一种除了花钱拍一些水上怪兽,就没别的了。
内容更是比较儿戏,除了打戏就是衔接通天犀章节。
而到了通天犀部分,你开始会怀疑编剧到底为什么要编写这一部分。
就是反派核心的三个人,就没一个正常人,而且本身也不存在什么复杂案件,几乎一路通到底。
最后处理叛军的情节儿戏到了极点。
补充:这里我觉得顺便可以再聊聊,为什么大家那么反感怪兽在这部剧里出现。
这部剧里的怪兽严格来说,其实就是战斗力稍微更强一些的普通野兽,但是这个强度就很难说了。
最重要的是,打怪兽的意义并不大,从剧情角度来说,怪兽出现一般只是拖长了武打戏的时长,对于案件而来并没有太大意义,就是这些怪兽本身不牵涉到怪兽,平时也不出来。
就是完全打boss了,才突然挑出来两个精英怪。
《云鼎醉》 ★ ★
又是一个很差的单元。
这个单元差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结构出问题了,青溪案件和哑奴案件几乎没太多的关系,而且青溪案件并不复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直接拆掉都没关系。
这个案子里,三个男人分别象征着贪嗔痴,而青溪的男人保康,就代表着中间的嗔。
就是这个案子本身来说,青溪案里面保康的行为极为的反逻辑的。
就是我们可以容忍变态,精神病,但是很难容忍一个完全没有逻辑的正常人。
首先,保康到底是绿帽癖还是精神病?他不喜欢自己老婆被勾引,但是他又不出去工作,让自己老婆出去挣钱。而且连续半年,编剧在这里完全无法给出解答。
另外一个人装病半年,自己老婆居然都不知道,所以两个人不同床,青溪心大到根本发现不了。
这就变成了完全为了制造戏剧环节,而忽视了基本逻辑。
然后就是这个案子,请问到底是过渡章节,还是带出后面的大案子呢?
苏无名一行人没到云鼎就牵涉到了哑奴案里面,根本不需要青溪,而且就青溪也就是顺手,所以这个案子到底作用是什么呢?
另一个是云鼎仙阶的设定问题,简直就是个笑话。编剧搞出来一个所谓“猎杀游戏”,还弄出来一个“美身师”。唐朝人天天玩大逃杀游戏直播是吧。
而且云鼎仙阶是位置公开固定的地方,甚至司马亮直接带着人就能攻破。
所以这个单元部分,和前面的太阴会单元就成了整部剧口碑最差的部分。
《来信》
我先说一下我对于来信的看法,我不太喜欢编剧搞这种故意制造话题,以此来吸引部分群体的做法。这个就跟第二单元一样,不是说不能做,只是我觉得过于刻意了。
然后谈谈剧情和推理部分。
我在看这部分时候,是比较生气的。
就是编剧让一个名侦探连续两次进行无证据推理,这个就是对于名侦探最大的侮辱。
其次,就是从剧情来说,整个操作也很奇怪。
就是凶手团几乎囊括了死者所有的社会关系。
也就是说,死者除了他们也就没啥可以依赖的对象了。
这时候注意一下,如果你都做到这个地步了。凶手还需要搞得那么复杂吗?
甚至我就能直接提出一种看法,他们所有的证词,包括对于死者的评价都可以直接作假。
而主角团整个调查都非常被动。你们不是波罗好吧。
补充:
刚刚读书的时候,正好又看到一个古代类似的案子。正好分享给大家。
在清代的《消夏闲记摘抄》
清第一廉吏于成龙,喜欢微服潜行。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微行察疑狱,求民隐。然而奸人怀佞挟诈,希逞私愤。属吏虽灼知而不敢言,幸亏有程姓布衣进见直言,并且指陈所目击一二事为证。于成龙悚然曰:“微子言,吾安知人心刁诈若此也!”亲访犹如此,若再寄耳目于他人,实情可想而知。
另一以清廉著称的陈鹏年,后官至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亦喜微行。他为吴地知府时,金狮巷有一汪姓富室,两子以暧昧事杀其师,而后贿通衙门上下,以疑案结局。闻陈鹏年下来查证,汪氏遂将附近茶坊酒肆脚夫渡船诸人,一一重贿打点到,嘱其称冤枉。如此众口如一之下,纵然陈鹏年身临实地,哪里还深究得下去。
你们看到了吧,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暗访结果,还是著名的于成龙。
你们想没想过,卢凌风一行人干的事是一模一样的。
《供养人》 ★ ★ ★ ★
供养人案我的评价是整部剧结构最完整的一部了。
因为它用的模式实在是太经典,以至于闭着眼都能猜到剧情走向,所以只要不乱写就不可能写偏的那种。(为什么能猜到是因为三刀两毒案只能是等线索出来。)
大家族里面,继承人突然死了,三个女儿,继母,管家,老爷都成了嫌疑对象,而且出现了三刀两毒。
这种故事情节,其实无需赘述都知道进程。
而我最不喜欢的点就是线索后置的过于厉害。核心证据一直拖到最后才给。
补充:我看评论区有人对这个案子评价很高,我就多说两句。
这个案子我评价是还不错的,因为演员和剧情的结构问题都不大,所以我的评价不错。
但是也仅仅是不错而已,如果对别人推荐的话,我会说可以看看,看得还不错。作为电视剧的质感和流畅度来说是不错的。
但是要是拿我评价推理小说和诡计时的评价标准来说,我只能说非常老套,毫无新意,公平度极差。
我的看法就是,我认为这个单元还不错,可以推荐,值得看,和我认为它有问题,且无新意并不矛盾。
我们不能说把不犯大错就当成好,都2024年了,还跟没吃过肉一样,那么饿吗?
我见过不止一个人吹这一案怎么厉害,好厉害的掩盖手法,猜不到凶手如何?
我想说,你们要是不是官方水军,我觉得是真可怜。都2024年了,国内观众都这么可怜了吗?
首先,这一案你们当然找不到凶手了,因为核心线索根本没给你呀,你除了猜还能怎么着,还不是主角追到哪里,就猜到哪里了?
这个在推理小说里属于典型的线索后置。
锁定司法参军的理由一共包括三点:
1.赛赛话中不自然的部分,证明司法参军一家有所谋划
2.何可可的证词,证明他额外购买了冰淇淋
3.多宝笔记里记录的案件流程,证明司法参军具有获得毒药的可能性
所以锁凶逻辑是 消失的毒药→多出来的冰淇淋→司法参军下毒
三条证据里面,只有赛赛的话作为一个怀疑点提前放了出来。
而且只能是怀疑点,证明他之前的证词有问题,但是不能作为有效证词,只能证明他对于苏无名等人有敌意。
两个点都是作为后置的线索。
一般来说,在苏无名和飞机师测出来所谓红脖子后,那么第一件事情不仅仅是检查酒楼和曹家里是否有红脖子,因为凶手在作案以后,还保留毒药的概率有多高。
同时还应该做的就是,察访全城具有销售或者可能持有红脖子的店铺和人员,过往案件等等。
所以,我在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的观点就是,其实编剧没必要这么藏的。补充一个,我自己可能比较喜欢的线索。
多宝和苏无名第一次在曹家洞窟相见的时候。
多宝问苏无名他们做什么的
苏无名等人表示自己只是路过,顺便查查案子,扫平天下怪事
多宝就给他们讲起来自己也很喜欢听这些破案故事,而且告诉他们之前他们沙洲也发生了奇案,两兄弟互相下毒把对方害死了,但是故事没讲完就有事先走了。并表示下次有空的时候,再听苏无名他们讲故事,还要把故事讲给以后往来的旅人听。
就是前面只要补充一个类似这样的线索,其实并不影响整体故事,有这么一条伏线就好的多了。
(二)一些不喜欢的地方
(1)关于贵族的部分
这部剧里,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其实是编剧对于贵族的一些吹捧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在第一部里就有一些展现了,包括在这一部里。
编剧在相当多的地方都有一种对于贵族暗暗吹捧的地方,例如范阳卢氏,河东裴氏,吴郡陆姓,东汉皇甫。
这些都是明明白白地带有褒义性质的吹捧的。
另外有朋友说我不懂唐朝的社会环境。
我想说的是,你们俩这么鼓吹祖辈荣光我辈传的时候,有没有想起来过你们恩师狄仁杰?
想没想过狄仁杰的狄姓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情况。
(2)案件部分实在太弱了
整体看下来,就给你这么一种感觉,整个剧看完,它在案件上还能给你什么期待。
就是一共8个单元,其中仵作之死,摩家店,来信和供养人四个部分,几乎全是直接套用的经典模式,其中还要扣除掉摩家店这个非推理单元。
不是说经典模式不能用,而是一般来说,用了经典模式,你得出新和有反转呀。
但是本剧的故事就是,你知道编剧基本上没啥翻转能力和案件设计能力。所以直接放弃了期待。
我举几个具体例子吧。
摩家店部分,面对着这么好的暴风雪山庄和雪地密室,你能不能认真地搞一个雪地密室出来,别直接玩密道、轻功和上房好吗?
谁说轻功不能搞雪地密室的?轻功也是有飞行距离和脚印轻重的好吧。
来信的那部分,苏无名能不能先把自己的实地调查结果和众人的证词漏洞找出来以后,再逐个推理和还原案件真相,你的故事结构和结尾全部直接照抄东方快车我就不提了。
青溪和云鼎仙阶的案子,就不说多了,按照常见的戏剧结构,用青溪的案子来带出来云鼎仙阶可以吗?而现在的这种局面,弄得两个案子的关系很尴尬。
我经常说,作为推理内容的话,如果以10分作为难度系数的话,面向大众的时候,难度系数最好控制在6分多左右,但是千万不要降到5分档以下。
而本剧的难度系数是最高的案子才5分档,最低的直接都在3分档晃悠。
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这种问题会带来什么后果,我再举个例子吧。
《唐人街探案》系列,《唐探1》的案件难度差不多就在6分档,网剧第一部的难度大概也在5-6之间。
而到了《唐探3》和网剧第2部的时候,整个剧情难度直线下滑,可能除了网剧第2部最后一案的,整个难度都掉到了4分档。
这么一来,侦探和主角的人物弧光会掉没了。就是侦探靠的是智慧,而不是编剧金手指。
(3)关于人物煽情和价值观的问题
首先,电视剧弘扬先进价值观的这个点上,我觉得很看技巧和比例问题。
本作里有几个地方一直是比较明显的。
画师的艺术精神
两位仵作的职业精神
青溪和宋阿糜的婚姻观
司马亮的市场经济(夜市经济)
小多宝的家园情怀
简直是可以做一部《感动大唐》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部剧是《舞乐传奇》里,回到长安后,给导演看房子的男子没说两句话,收拾行李就自行离去,留下一句感慨,这便是我大唐男子。
当然,单元剧本身也有这个特点,快速提高主题。
但是像夜市经济,多面印这种太明显的来自某些力量的东西,我只能说还是慎重考虑吧。
虽然很多观众很吃这一套,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观众群体是很敏感的群体,你们做营销也好,靠上价值让人不好批评也好,上头劲总是会过去的。
圣斗士的招式只能有效一次。
(三)我们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在看什么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还是得说一下,这部剧到底在看什么。
事实上,我对于探案部分的要求并不高,也清楚编剧在案件上现在的大致水平线在什么地方。
我觉得就几个要求:
1.主角团的智商归根到底是要通过案件的质量来体现的,而现阶段的案件无法体现。
例如在这一部里,实打实地调查的几乎只有后两个案子,其他几乎是一路打戏通关。
而后两个案子里面,来信的问题是这个案件本身并不算精彩,说实话,一个死者死在一个小客栈的浴缸里面,验尸结果缺乏,跟所谓女鬼怎么扯上关系?
而供养人案件,案件也并不复杂,实际上就是剧本杀里的三刀两毒,最后把所有人调查一遍,爆一个新证据几乎就锁凶了。
2.虽然对于推理的内容,我们无法强制要求,但是不能违背逻辑和探案规则
例如主角团干过什么事儿呢?
过于依赖口供和推测。在《来信》这一单元里,我前面提到了,侦探绝对不能轻信于口供和故事还原。否则我还可以这么设定,参与案件的人实际上是为了谋划李云的家产,所以他们半年就开始策划,夫人这半年就没吃药,林贝也是他们请的演员,李云死了以后,假如官府深究,就以这种复仇为假象,让官府调查的人员放弃调查。
樱桃在牢狱里直接采用了私刑。这个属于典型的观众看了可能解气,实际上问题非常多。
仵作之死里面超快速的人偶,以及现场所有人的鼻子都出毛病了,闻不出来尸体的味道。
(3)氛围感
这个是我在第一季的时候,我觉得是最有特点和美术特色的东西。
第一季的客栈,黄梅杀和石桥图是我觉得印象比较深的地方,虽然案件水平也不高,但是故事和美术上的氛围感还是让我觉得比较称道的。
氛围感在推理小说中一直很重要的一点,特别是紧张感和恐怖感,而这个也是第一部客栈里可能最到位的地方。
第二季的氛围感相对来说,特色可能没有那么突出了,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摩家店部分的雪地。
这里感觉比较可惜的还是云鼎醉单元,虽然我不喜欢关于所谓猎杀游戏的设定,就是这个段落本身是可以出戏的。
(四)为什么我会不太喜欢这一部的一些地方
前两天的时候,我想起来了一些东西。为什么这部剧有一些东西和操作让我觉得眼熟和我为什么觉得要改进的一些地方。
就是你们很多人觉得说这部戏有些地方像剧本杀,事实上这部戏还真的很多地方学了近两年一些剧本杀里面的操作。
就是从前两年开始,很多的剧本杀作者已经开始使用类似的模式创作一种,我称之为,工业流水化剧本杀的东西。这部剧实际上也是类似模式产出的东西。
当我发现这种工业流水化剧本杀开始批量上线以后,我当时就感叹,完蛋了。
我给你们讲讲,这种工业化剧本杀的特点。
第一,主打作者/工作室品牌,而且要快速开始形成粉圈,并且坚定维护粉圈利益。
第二,出品速度极快,一两个月就能上新作品
第三,推理弱化,大量存在直接抄袭,或者把推理内容降得很低一眼就能看出来
第四,剧本套路极为明显,大量使用已有的剧情套路,并且设置各种上价值,煽情,拉cp等情节。
对比一下这些东西,有些话我觉得没必要说的那么多。
工业化流水线式剧本杀,本质上就跟营销号一样,是一种肯定会以批量性形成,并且以规模型占领市场的东西,但是很遗憾的事,占领的市场也会很快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