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计划》:人类从未忘记那些天空中的影子
2018年12月,发行了38年的科普杂志《飞碟探索》宣布休刊一年,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唏嘘,大家都在用略带戏谑的语气感叹当年对UFO和外星人的痴迷,仿佛那些只是童年的一场梦。然而,就在《飞碟探索》杂志宣布休刊的一个月后,从国外传来了加拿大天文学家侦测到了远自15亿光年外某处所发射的“快速电波爆发”,且不断爆发推送的消息,这一下子又引发了人们对于外星文明的兴趣和讨论。仿佛一夜之间,那些只属于我们童年时代的好奇与梦魇,再一次的回到了我们身边。
巧合的是,就在加拿大天文学家的侦测结果传来的同时,一部名为《蓝皮书计划》的美剧也悄然上映,而这部美剧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专门研究UFO事件的组织,这个组织的名字就叫“蓝皮书计划”。
提到外星文明和UFO,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1947年发生在美国的“罗斯威尔事件”了,从那时开始,UFO和外星人彻底激发起了大众的兴趣,在之后的数十年里,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美国境内,关于UFO的目击事件层出不穷,甚至引发了社会的恐慌情绪。为了稳定民心和弄清楚这些UFO事件的真相,美国空军成立了一个特别组织,这个组织名为“蓝皮书计划”,成员多数为科学家,目的就在于通过科学的手段解释每一起UFO事件,营造出UFO纯属无稽之谈的氛围。
尼采的那句“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虽然已经成了一句烂大街的话,但我仍不得不再一次将它说出来,因为这几乎是一句真理。在“蓝皮书计划”中,最核心的骨干成员就是约瑟夫·艾伦·海尼克博士了。这位天体物理学博士在加入“蓝皮书计划”后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怀疑精神,拆穿了大量的所谓“UFO目击事件以及外星人接触事件”,然而随着不断地研究,海尼克自己也对“外星人造访地球是不存在的”这一组织核心思想产生了怀疑。
后来,海尼克博士更是提出了著名的外星生物接触等级,其中第一类接触为近距离目击;第二类接触为人体的某一部分触及UFO上某一东西或目击触击遗留痕迹;第三类接触为看清了UFO,特别是看清了其中载的类人高级生命体。后来的UFO研究者们又为这个等级序列添加了两类,分别是第四类接触:直接与UFO或宇宙人接触,其方式有被劫持、被检查和第五类接触:人类用友好信息与外星文明联系。而这个由海尼克博士所创造的外星生物接触等级理论也为其后关于外星文明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比较有名的就要数美国电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1977年上映的作品《第三类接触》了,海尼克博士本人还担当了这部电影的技术顾问。
作为科学研究UFO的奠基人,约瑟夫·艾伦·海尼克博士自然不会被遗忘。这部新开播的美剧《蓝皮书计划》的故事就是以约瑟夫·艾伦·海尼克博士为中心而展开的,目前该局已经播出了两集,虽然UFO这个题材在当今时代已经不怎么讨喜,但《蓝皮书计划》的表现仍然是令人比较满意的,不但剧情紧凑,还加入了“时代特色”,也就是美苏冷战,这让海尼克博士在面对“外星事件”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美国政府、苏联间谍和神秘组织三方面的压力,很是一个精彩。
最后说点题外话,虽然“蓝皮书计划”于1969年12月便被命令终止,但在20世纪剩下的时间里,人们对UFO的研究热情始终没有减弱。而在我国,随着“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蒸汽”的大潮涌动,人们脑袋上扣起铝锅边练气功边接收超声波,吸收大地之气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仰望星空,而随着九十年代初我国对气功的取缔,中国人民的双脚彻底离地了,仰望星空的念头就占领高地了。因此,整个九十年代,也是国内对UFO研究最火热的年代,各种文艺作品也层出不穷,比如《霹雳贝贝》、《疯狂的兔子》等等,所以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八零后九零后的朋友来说,UFO几乎是童年时期不可磨灭的一个符号了。
当时不止是国内,国外也一样,1993年,主打UFO内容的美剧《X档案》开播,成为火爆全球的“神剧”,也将人们对外星文明的研究热情推上了顶峰。然而这股热潮在新世纪开始后便迅速减退,因为“9.11事件”发生了,人们纷纷将视线转到了反恐战争上,一时间反恐类、罪案类书籍和影视剧占据了全球文化生活的主体,似乎再也没人对UFO和外星文明抱有热情了。
但暂时的热情减退并不代表着遗忘,那些来自遥远星空的神秘身影始终使我们心中的好奇与梦魇。从去年开始,关于外星文明的文艺作品开始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人们也再一次的抬起头仰望,即使天空被雾霾所遮蔽,我们也仍抱着巨大希望想在浩渺的宇宙中发现那些神秘的身影,不论外星文明存不存在,我们都不会停止对那些天空中“影子”的探索。因为根植于我们人类本性之中的好奇和想象力促使我们必须仰望星空,只有那浩瀚的星空,才能承载我们无尽的想象力,只有那星辰大海,才能承载人类永远的梦想与激情。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白羊先生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