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着那么多响当当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出现,但无奈于有限的高中物理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对白密集,港版翻译也总有与内地不同之处,所以映后自己查的时候,看到《为什么要看《奥本海默》——历史人物与演员篇》已经有了一些介绍,但还没有更全的人物,就干脆写一个小指南,以供想去看的朋友们提前简单了解,也抛砖引玉,希望有大神做更全面的背景与事件介绍。
本文图片多搬运于外网,但较难全部凑齐演员本人、剧中形象和历史影像三者的比较,介绍内容均取自维基百科。个人整理难免遗漏,有朋友感兴趣的话,请提出宝贵意见,我再进行补充完善。
2023年7月29日,新增几位人物。
此外还收集了一些事件与地点的资料,欢迎跳转阅读。
朱利叶斯·罗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奧本海默领导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其参与的曼哈顿计划最终研发出用于轰炸广岛与长崎的首批核武器,因此他被誉为“原子弹之父”。战后,奧本海默在新成立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中担任总顾问委员会主席。他利用这一身份游说国际社会对核能进行管控,从而避免美国与苏联发生核军备竞赛以及防止核扩散。第二次红色恐慌期间,他公开发表的观点激怒了不少政治人士,他的安全许可也因此在1954年被撤销,意味着他无法再直接影响政治。奧本海默仍继续演讲、写作及研究物理。九年之后,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授予奧本海默恩里科·费米奖(由继任总统林登·约翰逊颁发),奧本海默就此被平反。
在物理方面,奧本海默的研究成果包括分子波函数的玻恩–奧本海默近似法、电子和正子理论、核聚变中的奧本海默-菲利浦斯过程以及首次预测量子隧穿效应。他和学生的共同研究还对现代中子星和黑洞理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及宇宙射线相互作用等范畴有重大贡献。奧本海默作为一名老师,普及科学、一生志业,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建立的伯克利理论物理学中心是数一数二的理论物理学中心。二战后,他长期担任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
凯瑟琳·“基蒂”·奥本海默(Katherine “Kitty” Oppenheimer、婚前姓氏为普宁(Puening);1910年8月8日—1972年10月27日)是一名德裔美国生物学家、植物学家,也是美国共产党的成员。在洛斯阿拉莫斯期间,凯瑟琳·“基蒂”·奥本海默运用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在健康小组中协助主管路易斯·亨佩尔曼进行血液测试,评估辐射的危险性。
小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 Jr.,1896年8月17日—1970年7月13日)是美国陆军中将,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率领美国陆军工兵部队监督五角大楼建设和领导开发原子弹的绝密研究项目“曼哈顿计划”。
1918年,他以全班第四名的成绩从西点军校毕业,并获任命为工兵部队的一员。1929年,他率领工兵部队一连前往尼加拉瓜并勘测跨洋尼加拉瓜运河。1931年尼加拉瓜地震后,他接手负责马拿瓜的供水系统,为此他获得尼加拉瓜总统功绩勋章。1941年,他受命为战争部四万名员工建造巨型办公大楼,这座建筑日后被称为五角大楼。
1942年9月,格罗夫斯接管了开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除了参与大部分研制工作外,他还选定了数处研究和生产地点,包括田纳西州橡树岭、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华盛顿州汉福德区。他指挥了巨大的建设工作,在各种同位素分离方法的优先次序和获取科学家和工程师所需的原材料方面作出重要决定,提高计划在获取原材料方面的优先评级,创立阿尔索斯任务收集有关轴心国原子研究的军事情报,并与其他军方高层一同决定应该核打击哪些日本城市。
刘易斯·利希滕斯坦·施特劳斯(Lewis Lichtenstein Strauss ,1896年1月31日-1974年1月21日)是一位美国商人、慈善家和海军军官,曾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任职两届,第二届担任该委员会主席。他是核武器发展、美国核能政策和美国核电发展的重要人物。
作为冷战初期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创始委员,施特劳斯强调有必要保护美国的原子机密,并监控并保持领先于苏联境内的原子发展。因此,他是发展氢弹的坚定支持者。在担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主席期间,施特劳斯敦促发展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他预测原子能将使电力“太便宜而无法计量”。与此同时,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放射性尘埃可能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例如布拉沃城堡热核试验后太平洋岛民所经历的情况。
施特劳斯是 1954 年 4 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人员安全委员会举行的备受争议的听证会的推动者,在这次听证会上,物理学家J. 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被撤销。因此,施特劳斯经常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的恶棍。1959 年,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名施特劳斯担任美国商务部长,这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公开政治斗争,但施特劳斯的任命并未得到美国参议院的批准。
琼·弗朗西斯·塔特洛克(Jean Frances Tatlock,1914年2月21日-1944年1月4日)是一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医生。她是美利坚合众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党刊《西部工人》记者、撰稿人。她还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哈顿计划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J. 罗伯特·奥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的浪漫关系而闻名。
塔特洛克是著名古英语学家、杰弗里·乔叟研究专家约翰·斯特朗·佩里·塔特洛克的女儿,毕业于瓦萨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并在那里学习成为一名精神病学家。塔特洛克于 1936 年开始见到奥本海默,当时她还是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奥本海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教授。由于他们的关系以及她的共产党身份,她受到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她的电话也被窃听。
塔特洛克患有严重抑郁症。1944年1月5日下午1点左右,她的父亲来到她位于蒙哥马利街1405号的公寓。按门铃无人回应,他便从窗户爬了进去,发现塔特洛克躺在浴室的一堆垫子上,头浸在半满的浴缸里。有一封未署名的遗书,内容如下:
我恨透这一切了......对于爱过我、帮助过我的人,向你们致以我全部的爱与勇气。我想过活命,想过奉献,但不知为何,我麻木了。我用尽全力去理解,但就是不能够......我觉得我会为自己的整个人生负责——至少我可以从这个纷扰的世界中卸下灵魂麻木的负担。
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1901年8月8日—1958年8月27日),美国物理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劳伦斯于1930年代初在伯克利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因此获得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劳伦斯于1931年创立了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该实验室后来更名为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并由此开创了由大型研究团队开展大科学研究的模式。曼哈顿计划期间,基于回旋加速器,劳伦斯又发明了电磁型同位素分离器(Calutron),该仪器被广泛利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铀浓缩。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伯克利的化学家共发现了16种化学元素、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第97号元素锫(Berkelium)以伯克利命名,103号化学元素铹(Lawrencium)即以欧内斯特·劳伦斯命名纪念。著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是欧内斯特·劳伦斯在伯克利的博士研究生。
鲍里斯·西奥多·帕什( Boris Theodore Pash,原名鲍里斯·费多罗维奇·帕什科夫斯基,1900年6月20日至1995年5月11日)是一名美国陆军军事情报官员。
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帕什科夫斯的父亲是西奥多·帕什科夫斯基牧师(1934 年至 1950 年成为大都会提奥菲勒斯大主教),一位俄罗斯东正教牧师,于 1894 年被教会派往加利福尼亚州。 1906 年,他的父亲被召回俄罗斯。
1916 年至 1917 年,父子俩加入了俄罗斯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德国和奥匈帝国作战:西奥多作为一名军事牧师,16 岁的鲍里斯作为一名炮兵列兵。俄罗斯革命期间, 1918年至1920年,他在黑海白军服役,对抗布尔什维克。1920 年 7 月 1 日,他与在布尔什维克巩固权力的情况变得明显时选择返回美国。
1940 年,帕什应征入伍,并成为位于旧金山要塞的第九军地区总部的反情报主管。他负责在加州大学辐射实验室调查涉嫌苏联间谍活动。他审问了包括罗伯特·奥本海默在内的工作人员,他得出的结论是“可能仍然与共产党有联系”。帕什不相信奥本海默是间谍。他认为奥本海默的个人荣誉和对自己声誉的担忧会阻止他采取这种行动。因此,帕什并不建议奥本海默退出曼哈顿计划,只是建议奥本海默由反情报特工陪同。
大卫·希尔 (David L. Hill) 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于 1942 年毕业。随后,他被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Met Lab”)聘为副实验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 (Enrico Fermi) 的指导下工作直至 1946 年,为曼哈顿计划做出了贡献。
1942 年 12 月 2 日,费米领导的实验成功地在世界上第一个人造核反应堆 CP-1 中实现了自持核链式反应,大卫·希尔是参与人员之一。希尔也是西拉德请愿书的七十位签署者之一,该请愿书敦促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不要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希尔加入了一个致力于解决原子弹对政治和社会影响的组织。希尔与该小组领导人小约翰·辛普森 (John A. Simpson, Jr.) 和尤金·拉比诺维奇 (Eugene Rabinowitch) 共同撰写了文章《原子科学家大声疾呼:核物理学家说原子弹不存在秘密,也无法防御它》。文章强调,科学家有责任确保不再研制原子弹。
1954 年,希尔决定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在加州大学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实验室理论物理部工作。在此后的五十年间,希尔创建并监管了多家科学研发公司。希尔于 2008 年 12 月 14 日去世。享年 89 岁。
尼尔斯·亨里克·达维德·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因“他对原子结构以及从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发展出原子的玻尔模型。这一模型利用量子化的概念来合理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他还提出量子力学中的互补原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量子力学及相关课题研究者的活动中心,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也是由玻尔在1921年创办的。
20世纪30年代,玻尔积极帮助来自纳粹德国的流亡者。在纳粹德国占领丹麦后,玻尔与主持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的海森堡进行了一次著名会谈。他在得知可能被德国人逮捕后,经由瑞典流亡至英国,并于该国参与了合金管工程。这是英国在曼哈顿计划中承担的任务。战后,他呼吁各国就和平利用核能进行合作。他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及丹麦原子能委员会里瑟研究部的创建,并于1957年成为北欧理论物理研究所的首任主席。为纪念玻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107号元素,𬭛(Bohrium)。
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1908年1月15日—2003年9月9日),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氢弹之父”。
泰勒于1930年代移民美国,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等,并成为曼哈顿计划的早期成员,参与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这段期间,他还热衷于推动研制最早的核聚变武器(氢弹),不过这些构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实现。在一场对于罗伯特·奥本海默背景调查的听证会上,泰勒对这位过去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同事,作出一些具争议性的证词,此后他在科学界中变得不受欢迎。他持续寻求美国政府与军事研究机构的援助。泰勒是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的建立者之一,并于此机构担任多年的主管及助理主管,1959年还主持建立了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
泰勒晚年对于一些军事与公共议题,发表了一些具争议性的技术解决方法,其中包括计划在阿拉斯加利用热核爆开凿港口。他是罗纳德·雷根的战略防御计划之热衷支持者。泰勒的一生因其科学才能、欠佳的人际关系,以及善变的个性而知名。此外也被认为是1964年电影《奇爱博士》的灵感来源之一。
罗杰·罗伯(Roger Robb,1907年7月7日-1985年12月19日)是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的美国巡回法官和审判律师。1954 年,他担任原子能委员会听证会的特别顾问,该听证会导致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被撤销。
弗兰克·弗里德曼·奥本海默(Frank Friedman Oppenheimer,1912年8月14日-1985年2月3日)是一位美国粒子物理学家、牧场主、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教授、旧金山探索博物馆的创始人。
弗兰克·奥本海默是著名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弟弟,他在曼哈顿计划期间进行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并对铀浓缩做出了贡献。战后,奥本海默早期参与美国共产党使他受到审查,他辞去了在明尼苏达大学的物理学职位。奥本海默是麦卡锡主义的目标,被列入黑名单,不得在美国找到任何物理教学职位,直到 1957 年他被允许在科罗拉多州的一所高中教授科学。1969 年,奥本海默在旧金山创立了探索博物馆,并担任第一任馆长,直至 1985 年去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出生于德国、拥有瑞士和美国国籍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他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的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也是质能等价公式的发现者。他在科学哲学领域颇具影响力。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原理”,他荣获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2年颁发)。这一发现为量子理论的建立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爱因斯坦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发觉经典力学与电磁场无法相互共存,因而发展出狭义相对论。他又发现,相对论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场的建模。根据研究出来的一些重力理论,他于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持续研究统计力学与量子理论,这让他给出了粒子论与对于分子运动的解释。1917年,爱因斯坦应用广义相对论来建立大尺度结构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于1933年开始掌权成为德国总理之时,爱因斯坦正在走访美国。由于爱因斯坦是犹太裔人,所以尽管身为普鲁士科学院教授,他并没有返回德国。1940年,他定居美国,随后成为美国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在一封写给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里署名,信内提到德国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弹,因此建议美国也尽早进行相关研究,美国因此开启了曼哈顿计划。爱因斯坦支持增强同盟国的武力,但谴责将当时新发现的核裂变用于武器用途的想法,后来爱因斯坦与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共同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强调核武器的危险性。
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 (Patrick Maynard Stuart Blackett),1897 年 11 月 18 日 - 1974 年 7 月 13 日)是一位英国实验物理学家,因其在云室、宇宙射线和古地磁学方面的工作而闻名,于 1948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5 年,他成为第一个证明放射性可以导致一种化学元素核转变为另一种化学元素的人。他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军事战略提供建议和开展运筹学研究。
威廉·利斯库姆·博登(William LiscumBorden,1920 年 – 1985 年 10 月 8 日)是一位美国律师和国会工作人员。1949年至1953年担任美国国会原子能联合委员会执行主任,成为美国政府中最有权势的核武器发展倡导者之一。博登因写了一封信指控物理学家J·罗伯特·奥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是苏联特工而闻名,这一指控导致了1954 年的 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
战争期间的两项技术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博登的思维。其中一次发生在 1944 年 11 月:在向荷兰抵抗组织空投物资后,在荷兰上空执行夜间任务返回时,他看到一枚德国V-2 火箭正在飞往伦敦。
“它就像一颗流星,流淌着红色火花,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就好像飞机一动不动……我开始相信,火箭将使美国遭受直接的跨洋攻击,这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次是1945年8月得知日本原子弹爆炸后,他说这对他产生了“电流效应”。
针对奥本海默的行动常常与当时的麦卡锡主义联系在一起。但博登其实是是一位干预主义、反共的自由民主党人,是共和党约瑟夫·麦卡锡的敌人而非支持者。
肯尼思·大卫·尼科尔斯(1907 年 11 月 13 日至2000 年 2 月 21 日),也被称为尼克,是一名美国陆军军官,也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曾参与秘密曼哈顿计划,该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了原子弹。他曾担任James C. Marshall的副地区工程师,并从 1943 年 8 月 13 日起担任曼哈顿工程师区的地区工程师。尼科尔斯领导了田纳西州橡树岭克林顿工程师工厂的铀生产设施,以及华盛顿州汉福德工程师工厂的钚生产设施。
战后,尼科尔斯继续参与曼哈顿计划,直到 1947 年被原子能委员会接管。1946年至 1947 年,他担任原子能委员会的军事联络官。在美国西点军校短暂任教后,他晋升为少将,并成为武装部队特种武器项目负责人,负责原子武器的军事方面,包括后勤、装卸和训练。他曾担任陆军总参谋部原子能事务、计划和作战部副主任,也是与原子能委员会合作的军事联络委员会的高级陆军成员。
1950年,尼科尔斯将军出任国防部制导导弹司副司长。1952年重组时,他被任命为研究开发主管。1953年,他担任原子能委员会总经理,推动核电站建设。他在针对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诉讼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导致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被撤销。在晚年,尼科尔斯成为私人核电站的工程顾问。
哈康·莫里斯·谢瓦利埃( Haakon Maurice Chevalier,1901 年 9 月 10 日-1985 年 7 月 4 日)是一位美国作家、翻译家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文学教授,他因与物理学家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友谊而闻名。
1942 年,谢瓦利埃向奥本海默通报了他与乔治·埃尔滕顿的一次讨论,这让他相当不安,并认为奥本海默应该知道苏联试图通过埃尔滕顿渗透曼哈顿计划的情况。那段简短的谈话、奥本海默迟来的报告以及掩盖谢瓦利埃身份的企图,后来成为奥本海默 1954 年在原子能委员会举行的安全听证会上的关键问题之一,导致他的安全许可被撤销。
在众议院非美活动小组委员会听证会后,谢瓦利埃于 1950 年失去了伯克利分校的工作,并且无法在美国找到另一个教授职位,因此搬到了法国,在那里他继续从事翻译工作。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1898年7月29日—1988年1月11日),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因发现核磁共振(NMR)而获得194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核磁共振成像(MRI)就是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他也是其中一个最早研究多腔磁控管的美国科学家,多腔磁腔管可用于微波雷达和微波炉。
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1890年3月11日—1974年6月28日),美国工程师,发明家和科学行政人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美国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的负责人,几乎所有的战时军事研发都是通过该办公室进行的,包括雷达的重要发展以及曼哈顿计划的启动和早期管理。他强调了科学研究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福祉的重要性,并敦促建立国家科学基金会。
2021年5月12日,美国参议院商务、科学和交通委员会通过《无尽前沿法案》(现更名为《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其名称缘起万尼瓦尔·布什撰写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Hans Albrecht Bethe,1906年7月2日—2005年3月6日),德国和美国犹太裔核物理学家,对于天体物理学,量子电动力学和固体物理学有很重要的贡献。由于恒星核合成理论研究成果,他获得了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贝特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他是秘密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理论部门的负责人。后来,贝特与爱因斯坦和原子科学家紧急委员会开展了反对核试与核军备竞赛运动。他帮助说服肯尼迪和尼克森政府分别签署了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1972年《反弹道导弹条约》(SALT I)。
罗伯特·瑟伯尔(Robert Serber,1909年3月14日—1997年6月1日)是名美国物理学家,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瑟伯尔的一次关于曼哈顿计划基本原理、任务目标的讲演被打印、分发给了全体科学工作者,并被称为《洛斯阿拉莫斯入门》。《纽约时报》评价他为“原子弹降生时智慧的助产士”(the intellectual midwife at the birth of the atomic bomb)。
瑟伯尔的妻子夏洛特·瑟伯尔被奥本海默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技术图书馆的负责人,她是该图书馆唯一的战时女性部门领导。
根据瑟伯尔的回忆录(1998 年),瑟伯尔为所有三个设计项目创建了代号:“小男孩”(铀枪)、“瘦人”(钚枪)和“胖子”(钚内爆)。这些名称是根据它们的设计形状而定的。“瘦人”将是一个很长的装置,名字来自达希尔·哈米特侦探小说和同名系列电影;“胖子”炸弹是又圆又胖的,以西德尼·格林斯特里特在《马耳他之鹰》(来自哈米特的小说)中的角色命名。)。“小男孩”将排在最后,其命名只是为了与“瘦子”炸弹形成对比。
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以对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表述、量子电动力学、过冷液氦的超流性以及粒子物理学中部分子模型的研究闻名于世。因对量子电动力学的贡献,费曼于1965年与朱利安·施温格及朝永振一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费曼发展了得到广泛应用的亚原子粒子行为的图像化数学表述——费曼图。费曼在世时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学家之一。1999年,在英国学术期刊《物理世界》举办的130位世界顶尖物理学家参与的票选活动中,费曼跻身十大有史以来最伟大物理学家之列。
费曼在二战期间曾参与协助原子弹的开发,而后在1980年代因参与调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而为公众熟知。在理论物理学研究之外,他还是量子计算领域的先驱,并提出了纳米技术的概念。他曾担任加州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托尔曼理论物理学教授。
费曼热心参与物理学普及事业,为此写过大量书籍并举办讲座。这其中包括于1959年做的有关自上而下的纳米技术的讲座《底部有的是地方》以及三卷本本科物理学讲义《费曼物理学讲义》。现在知名的费曼学习法即出自他的理念。
肯尼思·汤普金斯·班布里奇(Kenneth Tompkins Bainbridge,1904年7月27日-1996年7月14日)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从事回旋加速器研究。他对核同位素之间质量差异的精确测量使他证实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质能等效概念。他是1945 年 7 月 16 日进行的曼哈顿计划核试验的负责人。班布里奇将核试验爆炸描述为“肮脏而可怕的表演”。测试结束后,他立即对奥本海默说道:“Now we are all sons of bitches.”在整个 20 世纪 50 年代,班布里奇仍然是民用控制核电和放弃核试验的直言不讳的支持者。1950 年,他是向哈里·S·杜鲁门总统 请愿声明美国永远不会第一个使用氢弹的12 位杰出科学家之一。
莉莉·霍尼格(Lilli Hornig,1921年3月22日——2017年11月17日)是一位捷克裔美国科学家,曾参与曼哈顿计划,也是一位女权主义活动家。霍尼格和她的丈夫一起去了洛斯阿拉莫斯,他在那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最初被要求参加打字测试后,她的科学技能得到了认可,并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一名科学家,在一个研究钚化学的小组中工作。
后来人们认为钚化学对女性来说太危险了,所以她转而从事高爆镜片的工作。在洛斯阿拉莫斯期间,她签署了一份请愿书,敦促在无人岛上使用第一颗原子弹作为示威。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霍尼格是 HERS(高等教育资源服务)的创始主任,该服务是由 Sheila Tobias 首次组织的新英格兰学院和大学妇女关注委员会的赞助。她曾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平等机会委员会任职。她曾担任哈佛大学妇女平等委员会的研究主席,并咨询并参与了许多有关女性科学教育和职业的研究。
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他对量子力学、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统计力学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曼哈顿计划期间领导制造出世界首个核子反应堆,也是原子弹的设计师和缔造者之一,被誉为“原子能之父”。费米拥有数项核能相关专利,并在1938年因研究由中子轰击产生的感生放射以及发现超铀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物理学日渐专门化后少数几位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皆能称作佼佼者的物理学家之一。
塞斯·亨利·内德迈尔(Seth Henry Neddermeyer,1907年9月16日-1988年1月29日)是一位美国物理学家,介子的共同发现者,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从事曼哈顿计划时倡导了内爆型核武器。内德迈尔倡导的内爆方法被用于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胖子投在长崎的原子弹,以及几乎所有现代核武器。
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斯(Luis Walter Alvarez,1911年6月13日-1988年9月1日)是一位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发明家、教授,因利用氢气泡室发现粒子物理学中的共振态而获得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他的儿子、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斯 (Walter Alvarez)一起提出了阿尔瓦雷斯假说,该假说提出灭绝事件消灭非鸟类恐龙是小行星撞击的结果。
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3年,海森堡因为“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而获得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原理》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
海森堡曾经是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研制的参与者,不过纳粹德国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力将核武器从理论变为现实。海森堡本人提供的一种说法称,他其实并不信任希特勒政权,因此在尽力拖延纳粹德国的研究计划。但曼哈顿计划重要领导人古德施密特等一些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这也被称之为“海森堡之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和其他德国物理学家作为囚犯,被美国军队送往英国。1946年重返德国后,他和他的同事们重建了哥廷根物理研究所,该研究所在1948年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物理学研究所。
克劳斯·埃米尔·尤利乌斯·富克斯(Klaus Emil Julius Fuchs,1911年12月29日—1988年1月28日),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著名核武器间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美、苏、英三国的核武器研发计划。
1941年受鲁道夫·佩尔斯邀请加入英国原子弹研发计划合金管工程并成为其最信任的助手,同时开始向苏联提供情报。1943年,他与佩尔斯同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始参与曼哈顿计划。次年8月,他前往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与原子弹研发,在犹太裔德国物理学家汉斯·贝特手下工作并负责以内爆方式引爆钚芯原子弹(即后来投在长崎的胖子)的多项重要机密计算,也曾参与氢弹的早期理论发展。二战结束后,他留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与十字路口行动核武试验的准备工作。1946年8月,返回英国担任英国核能研究机构理论物理部主任参与英国原子弹研发项目。
富克斯于1941-1949年间向苏联提供了包括美、英两国原子弹设计方案、计算方法和大量相关实验数据在内的大量高价值情报,大大缩短了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周期。1945年9月,他向苏联提供了恩里科·费米1943年-1945年间介绍热核武器研究状态的一系列报告的总结。1947年底至1949年五月,又向苏联提供了美国氢弹研究主要理论架构(恩里科·费米和爱德华·泰勒在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和一部分早期草图等情报,以及原子弹测试结果和铀-235浓缩等技术信息。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称他是自国家诞生以来破坏力最大的间谍。1949年9月,英美情报机构确认其间谍身份;1950年1月,他向军情五处的调查人员认罪,3月被判四项指控成立,但出于苏联在二战中为英国的盟友而仅被处以14年监禁,但被剥夺英国国籍。1959年6月提前获释后前往东德定居,供职于东德科研机构。
库尔特·弗雷德里希·哥德尔(Kurt Friedrich Gö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小组)的成员。哥德尔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之一,其最杰出的贡献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和连续统假设的相对协调性证明。哥德尔和爱因斯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一起长途步行往返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们谈话的性质对研究所的其他成员来说是个谜。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 (Oskar Morgenstern)回忆道,在爱因斯坦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坦言,他“自己的工作不再有多大意义,他来到研究所只是……为了有幸与哥德尔一起步行回家”。
亨利·刘易斯·史汀生(Henry Lewis Stimson,1867年9月21日—1950年10月20日)。美国政治家,曾担任美国战争部长、菲律宾总督和美国国务卿。1929年12月,曾回应中华民国调停中东路事件的请求,谴责苏联违反《非战公约》。史汀生个人十分反对日军侵华的行为(九一八事变),而美国当时亦宣布不承认日军的行动,即史汀生不承认主义。
哈里·S·杜鲁门(Harry S. Truman,1884年5月8日—1972年12月26日),美国政治家,民主党人,是第34任美国副总统(1945年)、第33任美国总统(1945年-1953年)。
露丝·谢尔曼·托尔曼(Ruth Sherman Tolman,1893年10月9日-1957年9月18日)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教授。二战期间,她在美国战争信息办公室担任了两年的舆论分析师(1942-1944)并在战略服务办公室(OSS)(中央情报局的前身)担任临床心理学家(1944-1945),主要职责是评估测试外勤特工的心理稳定性。尽管她嫁给了理查德·切斯·托尔曼,但据称她与她的好朋友 J·罗伯特·奥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 一直有染。
菲利普·莫里森(Philip Morrison,1915年11月7日-2005年4月22日)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他因二战期间曼哈顿计划的工作以及后来在量子物理学、核物理、高能天体物理学和SETI 计划(搜寻地外文明,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方面的工作而闻名。
1940 年在奥本海默的指导下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1943 年 1 月加入芝加哥大学的曼哈顿计划冶金实验室,与尤金·维格纳 (Eugene Wigner)一起设计核能反应堆。1944 年转到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他的首要任务是帮助确定一枚炸弹需要多少钚,他计算出 6 公斤(13 磅)就足够了。之后,他与乔治·基斯蒂亚科夫斯基(George Kistiakowsky)合作研究引爆内爆式核武器所需的爆炸透镜。
莫里森在伯克利就读期间加入了共产党,他是整个 20 世纪 50 年代少数仍保持就业和学术活跃的前共产党员之一。
乔治·博格丹诺维奇·基斯蒂亚科夫斯基(George Bogdanovich Kistiakowsky,1900年12月1日-1982年12月7日,乌克兰裔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化学教授。他在曼哈顿计划中负责开发内爆型核武器所需的爆炸透镜。
1962 年到 1965 年,基斯蒂亚科夫斯基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 主席。他获得了多项奖项,包括1957 年荣获空军杰出民事服务奖章。1961 年,他被杜鲁门总统授予功绩勋章,1961年被艾森豪威尔总统授予自由勋章, 1967 年被林登·约翰逊总统授予国家科学奖章。
晚年,基斯蒂亚科夫斯基积极参与反战组织“宜居世界委员会”。他断绝了与政府的联系,以抗议美国卷入越南战争。
爱德华·乌勒·康登( Edward Uhler Condon,1902 年 3 月 2 日-1974 年 3 月 26 日)是一位美国核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先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了雷达的开发,以及作为战略的一部分的核武器的开发。曼哈顿计划。弗兰克-康登原理和斯莱特-康登规则均以他的名字命名。在麦卡锡时期,爱德华·康登也是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的主要目标之一。
乔瓦尼·罗西·洛马尼茨(Giovanni Rossi Lomanitz,1921年10月10日-2002年12月31日),美国物理学家。20 世纪 40 年代初,洛马尼茨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研究生。在那里,他成为物理学家J. 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得意门生。在实验室期间,洛马尼茨帮助建立了建筑师、工程师、化学家和技术人员联合会(FAECT) 的小型工会。1942-45 年参加曼哈顿计划。由于被怀疑与共产党活动家史蒂夫·尼尔森存在密切联系被免职,随后应征入伍并在太平洋服役。之后,在康奈尔大学由理查德·费曼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位。战后,洛马尼茨被传唤到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调查,他的身份是奥本海默被暂停安全许可的重要证据。由于怀疑与调查,洛马尼茨一度从事铁路维护工人。1962年,他开始在新墨西哥州矿业技术学院工作,后来担任系主任,1991年因癌症退休。
最后再谈谈感受:
1.影片完成度很高,对白很密集,需要全程集中注意力;
2.35mm胶片版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过还想二刷一遍IMAX体会一下差别,杜比厅应该也不错,这部片音效与配乐也很重要;
3.看电影千万别选第一排!!!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方形森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