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为何需改名叫Meta?背后有哪些涵义和潜在挑战?

元宇宙3年前 (2021)发布 niuBig
17.4K 0 0

这段时间科技圈的最大话题之一,大概就是脸书创办人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开的Metaverse说明会,并宣布脸书母公司改名为Meta,以此宣示Meta公司未来的方向以及欲改变既有现况的决心

脸书为何需改名叫Meta?背后有哪些涵义和潜在挑战?

说明会上,可以看见祖克柏信心十足解释Metaverse各种社交、工作应用,并阐述这样的愿景为何与其企业概念相当契合,强调让人们更好地相互连结此一概念。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为何需要如此大张旗鼓地进行宣示?我们又可以怎么看待这个行为?

Metaverse?颠覆式的新概念?

Metaverse在这一两年,尤其随着疫情的推升,使得其讨论度也越来越高,虽然目前对于到底什么才算是Metaverse?明确定义和应用範围为何?仍有众多不同的争论和想法;然而无论如何,Metaverse其实都不算是特别新颖的词彙,因为早于十多年前就已经有相关人士讨论虚拟世界的发展和未来。

其中像是知名游戏设计师Raph Koster就提出了三种不同数位世界的层次,包含online worlds(最早对于线上世界的想像,只要能连网基本就算)、multiverse(网络世界由百家争鸣的线上世界所组成),还有我们今天不断谈论的metaverse(能与真实世界互动的数位世界)。

那么,若Metaverse并非如此创新概念,为何近期会让众多科技公司争先恐后进行开发?很大的因素Eddy认为是因「科技成熟」。

科技成熟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软硬体都有大幅度地提升。相较于几年前还相当笨重的VR头盔,目前Meta公司的Oculus Quest 2产品已相当轻巧,与雷朋合作的AR眼镜更是与一般眼镜极为接近。

而不单是硬体面,在对应的软体和技术应用上,也有越来越多五花八门的APP和服务,并结合在既有的服务中,提供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像是高雄电影节今年就将VR结合到展场活动中,提供不同于传统的体验。此外,5G时代的到来,更是让我们对于可以更快速、顺畅地运用这些服务,对于像是虚拟实境或是物联网等得在低延迟环境中运作的服务,能有较完善的基础建设得以运作和发展。

另一个层面则是智慧型手机的技术饱和,应该许多人近期都有感受到,虽然每年各大厂商都有不断推出新手机,然而实际上新增添的功能和亮点却越来越少,以Apple为例,近几代新品大多是不断强化其相机服务以及容量极限。

但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可能旧有的手机就可以满足其需要,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可以看出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寻找不同的穿戴式契机,像是手錶、VR眼镜等,希望成为人们取代手机的下一世代工具,因此在这样环境下就使得Metaverse有着更正面的环境得以催化产生。

除了Meta,Microsoft、Nvidia也纷纷準备投入Metaverse,然而为何祖克柏需要如此高调宣布投入Metaverse呢?这个可能与脸书面对的风险有关。

脸书所面对的窘境

其他公司投入Metaverse可能是个加分项,让自己有更多市场机会;然而脸书投入Metaverse 与其说是加分项,更可能是必须项!原因有二:

首先,在目前这个行动装置时代,消费者的终端装置系统大多都由Google和Apple所掌握,因此过去这段时间,脸书不断受制于Apple的隐私权限制,影响其目前最主要的广告营收,而对于脸书来说,若下一世代的终端装置能以他们目前市占最高的Oculus头盔的话,自然是最佳方案,因此Metaverse的发展便有其必要性。

再者,是基于企业的第二成长曲线社群平台是个竞争相当激烈的市场,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平台应用窜出和挑战,像是目前热门于年轻人的TikTok或是今年初热窜的Clubhouse。

虽说脸书过去不断透过併购的方式维繫其霸主地位,像是Instagram和Whatsapp;然而却也让其始终受到垄断市场嫌疑而深受困扰,并且无力阻止其社群流量和成长持续性衰退的状况,像是目前北美年轻人用Tiktok时间已远高于Instagram。

因此在脸书的社群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寻找事业成长的第二曲线就尤为重要,而当脸书仍具有先行者优势时,Metaverse就变成了一个绝佳契机。

改名Meta背后的Framing Strategy

Framing Strategy在管理学中,主要是指组织领导人追求改变和创新时,是如何透过话语说服等框架技巧,带动相关参与者(员工、消费者、投资商)的认可,取得其变革正当性和激发集体行动,最终让领导者想进行的改革得以实现,因此会强调领导者是如何形塑听众认知的行为。

常见的Framing做法除了包含我们日常常见的比喻、说故事、情境规划外,也包含了较为严谨的问题建构、前瞻、蓝图等。举例来说,像是大家耳熟能知的微笑曲线,便是Acer创办人所用的Framing做法。

在当时台湾科技业仍是以代工为主的环境下,透过微笑曲线的说法建立企业不应持续留在组装、製造的形象,而应往左侧的研发或右侧的品牌前进,强调Acer日后想改推出自有品牌的决心和正当性,并以此取得大众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他们取得更多投资和之后的品牌曝光,让他们的转型之路得以更加顺遂,而这样的做法,日后来看也是正确的策略选择。

在上面Acer的例子中,是否有觉得某些情境和Meta面临状况有些相似呢?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何对祖克柏来说,除了为Metaverse建立相关部门及投入大量经费等实体作为外,还需要如此大力宣传公司投入Metaverse的决心,这种看似有点「铺张无用」的行为,主要希望建立框架并获得认可的对象有三:

针对股东

根据对祖克柏说法,将在2021结束前耗资100亿美元用在Facebook Reality Labs上来打造Metaverse,甚至未来几年都会持续投入,因此可能在财报上会有数年的亏损状态。

Meta确实在社群上有着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旗下众多社群软体都可以带来丰厚的广告收入;然而在Metaverse前景尚未明朗情况下,不断将已经很稳定的广告营收拿去投资,势必会造成一些较为保守的股东产生迟疑。

因此在这样情况下,祖克柏便需要透过Framing方法,强调各种不同的情境规划,形塑未来可能的生活场景,藉此合理化创新内容,并与脸书一直以来的愿景:connect people进行连结,藉以稳住这些股东,甚至吸引新的股东持续支持Meta,让公司有持续的金流可以进行投资和研发。

针对员工

优秀的员工和人才往往是一间公司能否持续成长的关键,尤其对于要建立全新技术的应用和生态系来说,取得优秀人才是绝对必要的,因此得营造出更加吸引年轻人的公司未来和环境。

而对即将投入Z世代的青年,他们更加重视拥抱创意和变化,并渴望有更多机会去接触新事物 ,在天下杂誌的报导中,进一步提出年轻人更在意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得有「意义感」。

对比已较为稳定的社群业务,全新有挑战性的Metaverse业务,恐怕会更加受到Z世代优秀青年们的青睐,因此可以看到在直播会中,祖克柏也是透过分享Meta各种蓝图来规划未来的业务方向,连结虚拟未来的趋势并进行自我实现,来吸引优秀年轻人的加入,并让他们产生「加入以改变未来」的动力。

针对相关供应商

正如祖克柏在直播所展示的,Metaverse就是彷彿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你可以在那当中进行各种活动,包含运动、购物、看电影娱乐等均可实现,因此不单单是个新颖的技术和应用,範围更是扩及到整个生态圈的建立。

因此在这样背景下,可以了解绝非Meta一家公司可以独立完成,他们也需要获得其他玩家,且不单是科技业的玩家在这当中,举凡金融业者、零售业者甚至媒体娱乐圈,都需要一同参与才有可能将这个生态系发展健全。

而在直播中,祖克柏也是不断强调着,透过一起参与Metaverse能带给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更丰富的体验,让他们有更多元的参与形式。举例来说,你可以透过Metaverse和正在听演唱会的朋友一同参与,甚至一起参加续摊派对和所有粉丝、演出者交流刚刚的演唱会活动,不受任何空间限制,藉此创造更多商机。

透过多样化的比喻和故事说明,让Metaverse更易引起其他供应商兴趣,进而协助Meta一同打造Metaverse的生态系。

结语和观点

本篇文章主要是和大家分享,同样投入Metaverse的开发,为何祖克柏需要特别高调,甚至更改公司名称和商标来宣示其决心,背后有其面对的产业困境以及战略目的,让我们推测他可能是想对谁说话、说什么话,进而塑造不同的框架和想像,取得相关利害人的认同。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从脸书宣布改名后,就有许多人质疑为何需要进行如此大费周章的动作?是否只是华而不实的炒作?

祖克柏与其团队一直以来就相当擅长公关操作以及如何潜移默化地说服大众,以达到自身诉求,从 2018祖克柏去听证会说明剑桥洩露用户个资事件时,光穿搭上就可见一斑,因此当我们从Framing Strategy的角度,或许也可以为这一系列行为进行诠释,也了解这些举动未必是高调宣示,更含有细緻的商业意涵。

商场如战场,企业进行商业行动也是需要「师出有名」,尤其要进行变革和创新便需降低阻力,取得正当性和他人的支持。

而对于原本的脸书来说,Metaverse不单单只是华而不实的炒作,对脸书更是一种解决目前经营处境的另一解方,若能在这领域中获得主导,就能找到公司成长的第二曲线,让Meta 完成下一次的蜕变,正如同祖克柏一直期许的,不再只是一间社群媒体公司,而是一间「技术」公司,专门开发协助人们串连的技术。

当然,Metaverse目前仍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尤其是各种监管和技术标準,都需要产业与政府进行多次的讨论和共识才有机会实现,并逐渐摸出这个尚未浮现的「宇宙」真实面貌和潜力,但科技始终于人性,当人类面对到生活各种不便,甚至病毒侵袭现实世界使我们难以与人实体互动时,我们势必会衍生出更多的科技和生活新样态来加以适应。

本文由吴宗贤授权转载自其VOCUS

《数位时代》长期徵稿,针对时事科技议题,需要您的独特观点,欢迎各类专业人士来稿一起交流。投稿请寄edit@bnext.com.tw,文长至少800字,请附上个人100字内简介,文章若採用将经编辑润饰,如需改标会与您讨论。

(观点文章呈现多元意见,不代表《数位时代》的立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司马阅(SmartRead),是一款AI文档阅读分析工具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网址设置

网址样式切换

详细

网址卡片按钮

显示

布局设置

左侧边栏菜单

展开

页面最大宽度

1700px

搜索框设置

搜索框背景上下位置

仅对图片背景生效

50%

自定义搜索框背景

  • 未知类型

    4K壁纸

自定义搜索框高度

  • 聚焦
  • 信息
  • 默认
自定义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