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电子游戏诠释的虚拟世界,乃至近期VR、AR发扬光大,基于区块链打造的元宇宙,让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像逐渐成真。
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在后疫情时代开始走红,并因为Facebook改名(成立上位控股公司)为Meta Platforms, Inc.后迎来最热烈的讨论。在众多怀疑论当中,「元宇宙只是旧瓶装新酒」的说法我认为最好理解,理由是——驱动元宇宙想像的,是一个存在许久的渴望:「超越物理世界的限制,在另一个世界当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电脑科技诞生前,实现这股想像的媒介是文字(小说)、图像(画)、声音(音乐);在电脑诞生以后,最大宗媒介是游戏,或更广泛的称呼: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
近代最知名的虚拟世界代表作,是2003年问世的《Second Life》(第二人生),使用者可透过美术软体及程式语言创造各式体验,举凡虚拟派对、运动会等应有尽有。还有一说:「亚马逊要小心,人们未来会上《Second Life》消费。」有趣的是,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当年也是《Second Life》的投资人。
那么近一波元宇宙热潮,又与近20年前的虚拟世界热潮有何差异呢?首先,Facebook创办人祖克柏在Connect 2021大会多次提到「临场感」(presence),他甚至直言「临场感是元宇宙的决定要素」。其次是近年相当火热的区块链技术,尤其是当中的数位资产形式「非同质化代币」(NFT)。
元宇宙的概念之一是「感知上虚实不分」,可透过虚拟实境(VR)与扩增实境(AR)两种途径达成。2014年爆发的VR浪潮,使人们重新探索虚实不分的可能性。从戴上头盔、进到立体视觉的虚拟世界,接着穿戴触觉乃至嗅觉感测器,近几年则愈来愈强调可自由移动、甚至多人互动的体验。
相较VR进入消费性市场已久,AR还有许多课题有待克服。其中特别值得关注 「数位双生」(digital twin) 的概念,自2000年早期出现在製造产业,指的是先在数位环境设计与模拟再实际生产,藉此大幅降低製造成本。如今,数位双生也不限于製造业,营建业甚至都市计画等领域都开始广泛使用。
为什么AR也与数位双生有关呢?因为要提供更逼真体验。若人们对AR的渴望,不只是将虚拟化身等比例「重叠」于现实,还希望它/他/她与真实世界有逼真互动反应、甚至留下不可抹灭的痕迹,那么如此AR系统须具备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感知对象就是真实世界的数位双生。
Facebook在Connect 2020大会上即首次公开了数位双生计画「Live Map」。透过记录地理资料的位置层、记录物体资讯的索引层,以及记录使用者创建的内容与活动历史的内容层,祖克柏誓言将投入多年的时间来打造一个数位双生世界资料库。
另一个人们对元宇宙的想像之一是「虚实不分的经验」,感知跨越虚拟与现实界线,让两个世界彼此可交互作用。区块链与NFT的技术特性,使人们有能力跨越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某条界线:经济。
NFT的特性让人们第一次对数位资料产生了「物」(财产)的观念,进而开始将各种真实世界的经济活动带入NFT。从这角度来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认为NFT项目就是元宇宙,因为NFT确实在心理上满足了一部分「元宇宙=虚实不分」的想像。
如果上面的文字看起来太玄,那么2015年问世的《Decentraland》是很好的案例。该计画一开始只是一张2D点阵图,每一个像素都是一个开放让使用者竞标的NFT。虽然听起来很疯狂,但当时许多竞标者的说法是「这些『地产』是有限的。」2016年起,《Decentraland》开始往3D世界迈进,如今可以买的NFT已不只限于地产,还包括当中穿的、使用的,与玩的。
赋予NFT如此爆发力的不只是它具有「(所有)物」的特质,还有加密货币经济。如果没有已成形的加密货币经济体系,NFT的「价值」将更难实现,各种交易、投资、炒作行为也会冷却许多。
不少人说:「卖游戏币不是新鲜事,现代人太年轻、没经历过20年前《天堂》盛况。」然而,两个时代最大差别在于天币(游戏的虚拟币)与法币中间并不存在广被接受、具高度流通性、且市值高达数千亿(以太币)甚至上兆(比特币)美元的数位货币系统。
对乐观主义者而言,倘若真实世界有更多支付场景採纳以太币与比特币等加密币,围绕在NFT的经济活动自然更加虚实不分。激进点的想法是:一旦区块链成为人类记录所有资讯的标準,虚实疆界就更加模糊了。
严格来说,这世界上或许还不存在任何一个符合前述的概念框架、或是众人想像中的元宇宙。 然而,我不认为应该就此深信元宇宙热潮只是「另一场骗局与泡沫」,因为并非每一个对元宇宙抱持乐观期待的人,都无视现实的限制。
世界上所有的创新,都是各领域不断叠加的成果,元宇宙亦然,它有着渊远流长的脉络、非常宏大的想像,以及非常艰困的挑战。比起宏观地下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注解,我更倾向花时间了解未来还有哪些特别有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