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翅膀读书心得

优美文案3年前 (2021)发布 niuBig
12.1K 0 0

读书心得:《金色梦乡》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金色的翅膀读书心得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丰富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读书的好处有很多,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那么哪里有好的读书心得来给我们学习和参考呢?小编为您推荐《读书心得:《金色梦乡》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想查看更多读书心得的话,自媒体维基网为您提供。

金色的翅膀读书心得

伊坂幸太郎擅长以超现实笔法打破推理小说的框架,曾被作家宫部美雪誉为“天才作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金色梦乡》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希望大家喜欢!

自媒体维基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www.zmt.wiki

《金色梦乡》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1

读了一本与最初设想完全不同的小说,也从中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看封面、看标题、再看分类;《金色梦乡》说是一部推理小说,更像是首先抛出看似与进程无关的种种线索和人物,最终汇集到一起拼成一个完整故事的“多线程模式”。伊坂的推理顺理成章地生长在故事中,不造作浮夸,如蜘蛛织网般,于细节致胜;当读者终于将一切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早已身处作者所布的巨网中不得动弹了。

作者蒙太奇般地安排时间线,切换人物视角,非常独特,想象与现实,回忆与当下,此人与彼人,彻底打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各元素得以联动。这样的模式使他的故事中缺乏通常推理小说中所有的英雄式的侦探,人物各有各的问题或缺陷,但却个性鲜明,跳脱了脸谱化的好人与坏人定义,引人思考:人世间多是无法用绝对的善与恶来划定的灰色地带。

伊坂幸太郎说他不喜欢写关于爱情的情节,因为爱情太容易断裂;本书中的人物关系与情感也是没有辜负期待的,没有俗套的情节,甚至没有什么正面的互动,却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这其中的分量。

一切都在潜移默化间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金色梦乡》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2

看完这本书后的激动心情比书本身的情节带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我不算博览群书的人,但是自认为推理小说看得不算少数,看《金色梦乡》,是缘于它豆瓣推理小说排行前十的噱头,然而当我看完最后一页,哇,我真的觉得用推理小说来概括它,是我们对伊坂幸太郎极大的敷衍。

小说的主人公青柳雅春,因两年前偶然的英雄行为公众所熟识,成为了书中“厉害的人”争权夺势所需要的最佳牺牲品。日本新任首相在仙台街头被暗杀,凶器是搭载炸弹的遥控飞机。警方立刻认定一个叫青柳雅春的人是凶手。青柳被迫逃亡,渐渐发现有人早已处心积虑地布下陷阱:两年前,他做快递员时因救了女明星而红极一时,这成了被栽赃陷害的原因;

半年前,恐吓电话持续骚扰快递公司,他被迫辞职;两个月前,他在乘车时被诬陷成色狼;

案发当天,电视台播出监控录像显示,酷似他的人买走了一架遥控飞机;第二天,警方宣布他打来电话承认自己就是凶手。青柳百口莫辩,陷入重围。

在电视上威严正义的高官,按令行事的警察,随时开枪的杀手,不明真相的群众,为了钱将青柳带入安有炸弹的汽车的大学好友,已经另有家庭的前女友,连首相被杀也不知道的逃课陌生高中生,连环杀人案在逃凶手,与自己共事多年的好友,崇拜并信任自己的学弟,假装受伤赖在医院自言“生活在社会阴暗面”的老人,自己救过的当红女明星,谁会令自己陷入深渊,又是谁可以信任,在漩涡里向他伸出手来。

《金色梦乡》获第5届日本书店大奖、第21届山本周五郎奖,日文版销量突破114万册,2022年在日本堺雅人、竹内结子主演。2022年韩国也将上映韩国翻拍版。书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时间与场景交替多变,情节紧张跌宕。在一场莫名其妙的逃生里,却充满着看不见的支持者,有人因此受伤甚至死去,“从鲸鱼的嘴里逃生,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不停的游”,日本文学多细腻晦暗,常常将死亡当做一种生命的美,《金色梦乡》里却一反常态,尽管书中还是充斥着对当权者的讽刺,那些将群众的生死当做草芥的“厉害的人”的还是抵抗不了的反面人物,书中所有人却告诉你,快逃呀,快逃呀,不管怎么样活着,总比死掉要好。在知乎上搜索伊坂幸太郎,相关总是温暖、治愈,有趣的是,他自己却说:“我习惯以悲观的角度写作,对于描写一个美好圆满的结局有些许抵触心理。”幸好伊坂幸太郎老师为大家考虑:“我也并不太想写让读者心情沉重灰暗的东西。于是,我选择的一个折中的方案,决定去写’在悲观舞台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希望读者完书以后会想,虽然生活很艰难,明天也要继续努力活下去呀。”因此机缘,我们得以有幸看到这本《金色梦乡》。

书中多次提到一首披头士的同名歌曲《GoldenSlumbers》,这首歌在电影中可谓频频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在书中,歌词也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悟与感动,曾有一条路使我归故乡,曾有一条路使我归故乡。小说主人公青柳,最后的结局总体说来是胜利,成功地从鲸鱼嘴里逃生,能让人激得热泪盈眶,然而仔细想想,他原本幸福、平淡的生活至此终结,重新开启一段从三十岁起始的人生,父母、朋友、故乡,皆不可回首。曾有一条路使我归故乡,然而现在却再也没有了。这就是伊坂幸太郎所说的“悲观舞台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与《楚门的世界》隐隐有异曲同工的感觉,那些人有什么权利和资格改变你的一生,让人无法反抗?我们应该愤怒地把他们打一顿让他们离我们的人生远一点才对啊,可我们拼尽全力也只是得到逃跑的下场。

小说中的配角同样令人记忆深刻,无论是已经拥有幸福家庭、可爱女儿,仍然愿意置身危险去帮助青柳的前女友樋口,还是本应该拿一笔钱之后全身而退结果却葬身火海的森田,甚至是出场不多的青柳义正辞严的父亲、烟火厂坚强乐观看待人生和命运,善良坚毅的老板,看上去玩世不恭不[]读书但是对是非有着自己判断,会鼓励别人的高中生。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三浦,唇色深深的连环杀人魔,没有因为杀人死于法律,反而因为帮助被比法律更上层的人追捕着的青柳逃脱法律时死于非法,临死前的'一句话是:“我只是一时兴起,觉得帮助你逃跑很有意思,或许从有那个想法开始,我的命运就已经走到了尽头吧。”最后的三浦微微低下头,面无表情地问了一句:“吓一跳吧?”之后便再也不动了。这个连环杀人魔之于好青年青柳,能不能属于朋友呢,我想这种似是而非却动人心弦的微妙缘分,正是我觉得这个人物最富于魅力的关键所在吧。

另外,烟火在这本小说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的烟火大会几乎已经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爱情故事里,情侣一定要一起看夏季烟火才圆满,成长历程中,跟朋友一起看一场烟火也是不可缺少的记忆。而我本人也因为从小生活的社区有逢年过节放烟花的习惯从小便将烟花于放假和团圆结合起来,从小到大就非常喜欢烟花。伊坂幸太郎借轰叔之口说出这段话“你们看那些烟火,总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观看。或许它们在眼前绽放的瞬间,某个老朋友也正在某处眺望着同样的景色。”于是在历尽艰险的最后,仙台市所有的人,正义的,邪恶的,洋洋得意的,遍体鳞伤的都在仰望着那全烟台最大最灿烂的烟火——《他是龙》里阿尔曼所说的“天空之花”,青柳得以逃脱,青春的他们在时光之前喊的那句“轰呀——”忽然在记忆里如此鲜活,一时间竟使人泪流满面。

“曾有一条路使我归故乡

曾有一条路使我归故乡

睡吧亲爱的不要哭,我给你唱摇篮曲。

当你醒来时会看见,

微笑着注视你的金色梦乡。”

《金色梦乡》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3

樋口晴子和青柳雅春的分手始于一块巧克力。青柳送完快递的货,回到和晴子同居的屋子。桌子上放着一块长板巧克力,他问可以给我吃一半吗?晴子说可以啊。他取出包在锡箔纸中的巧克力片,两手握住折成两片,虽然小心翼翼,断面还是斜斜的。他比较了一下,将左手那片比较大的递给晴子。晴子没接,沉默了好一会,轻轻叹了口气,说,“我们还是分手吧。”

这是伊坂幸太郎《金色梦乡》里我喜欢的一段情节。青柳和晴子是大学同学,大学里就是恋人,毕业后也一直在一起,然后就这么分手了。几年以后,和同学说起晴子的老公,青柳没好气地问,是那种可以豪迈地把巧克力看也不看一折两断的人吗?

与其说《金色梦乡》是一部推理小说,不如说是逃亡小说,循规蹈矩的快递送货员青柳在一天早晨突然就成了暗杀日本首相的凶手,展开一段追与逃的旅程,过去的朋友、同学、恋人和素不相识的人都被卷入这个漩涡。一个普通人,突如其来被巨大地恶意击中,他该如何对待?如何恐惧,慌乱,挣扎,绝望,奋起反击,最终拯救自己?这也算是永恒的畅销题材了吧,当然,后两者只能发生在电影和小说之中。

这本小说最吸引人之处却不在这,而是青春,友情,和成长。

穿插在青柳逃亡路上的,是他青春时代的回忆,和朋友和恋人在一起的旧日时光,那时候似乎什么也不做,只是漫游,闲聊,玩笑,忽发奇想,做无意义的奇怪的事;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怕,可以在一场近在咫尺的烟花中开始一段懵懂的感情。

那些是所有人在心里在现实经历过的青春。只是太短。

《金色梦乡》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4

过年的时候,一个人在下雪的夜里再看《金色梦乡》。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人在这个世间到底可以以哪些形态相爱相杀。而这些浓厚又杂芜的情感,又以什么样的形态在万物中被呈现和安放。

窗外是不断的烟火声,我知道,是这里的烟火表演开始了,烟花的爆炸声随着烟火味扑面而来。正好文章看到青柳先生在万人注视的广场自首将要被警方击毙之际,青柳的朋友们冒着生命策划的烟火在肮脏的下水道里绽放的剧情,此时此刻在不同的地方看烟火的人是否会有同样的情绪呢……

那就是“青柳,快跑。”

在地下深眠的森田,在病房修养的阿一,在警察手下负伤的晴子,为解救青柳中枪的切男,或许他们以后很难再见面,再见面也要装作陌生人。

但是还会见面也好,不会再见也好,这两者对本质也不会造成什么区别。

好在当时明月,当时明月啊,流动的时刻亦被永远记得。

而往后呢,往后也无需再记挂,它具体在哪一方天边,它照得谁人圆。

因为他们彼此笃信,是有森林的声音。

永远美丽,永远可以不到来,永远存在。

《金色梦乡》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5

伊坂的叙事手段十分高超,从头到尾故事都只发生在两天内,如何用两天内发生的故事撑起一部26万字的小说还不让人觉得啰嗦呢?

多线程的叙事:《金色梦乡》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同样是男主和女主分开叙事的视角,《白夜行》的男主和女主基本上没有见面的戏份,却通过剧情的编排让读者感觉这就是一对互相支撑的恋人。《金色梦想》的男主和女主在故事发生阶段也基本没有见面的戏份,如作者所说,小说并不一定要有实际的情感联系,通过女主排除万难为男主创造有利条件的事情也足以让读者体会到了。

紧密无缝的插叙:伊坂为人物做了很多有趣的设定,人物的习惯和细节不会随着时间改变,所以通过相似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就可以进行一段几年前的回忆插叙。有很多章节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就是下一章的第一句话,但是其实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场景,回忆插叙不单丰富了人物的性格成因,还可以不断为后文埋下伏笔。

循环反复的结构:因为多线程叙事的原因,很多事情会在主角的视角发生一遍,再从配角的视角发生一遍,通过不同视角提取到的信息差异,可以不断地为故事进行细节的润色。楔子是一段倒叙,这就注定了故事的最后又会回到开头,在时间点上掐得异常流畅,令人惊艳。

故事在我看来是一个稍显普通的故事,但通过强大的叙事手法进行糅合后出来的成品,还是紧抓眼球。日系小说不管故事怎么变,主角们都有一个强大的精神内核:纵使命运窘迫生活潦倒,也要有打破困境的勇气。

最后我想说,伊坂幸太郎,很高兴认识你!

《金色梦乡》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读后感dhb100.com扩展阅读

读书心得:《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慨

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装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慨,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您阅读完自媒体维基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https://www.zmt.wiki/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慨1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慨2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总会在某些时刻不自觉的陷入自我厌恶与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偶尔也会觉得生活中存在诸多无奈,若是能换一种活法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又或者对于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

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样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书店里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书中阿德勒阐述的对自我的解放、对幸福的论述都让我有种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荐序中所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

例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地位做着什么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逃离的存在。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扬,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被他人所讨厌或者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从而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迎合他人价值观以及评判标准。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此衍生,疲惫感也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书中大致给出了几个方向:其一、课题分离。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丢开别人的课题是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关键。其二、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上说:“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昧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其三、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却不知这样的我们在他人眼里更显卑微,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迈进,成就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关于人生的其他许多课题,书中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相信细细品阅后的你定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问题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慨3

前几天在看《被讨厌的勇气》,得到许多感悟,之前写了一篇读后感。这本是系列的后一篇。由于与前一本是一脉相承,因此并没有提出新的概念,而是聚焦在了教育和家庭幸福的具体实践中,突出了独立和爱这两个理念,对于我来说,在育儿和亲密关系当中还是很有启发的,走出小我,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以更大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去获取幸福。

教育的本质——使被教育者独立

《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三大课题:工作、交友和爱,而这个课题是需要每个人独立面对的,也就是提到的课题分离,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课题,而不能假于任何其他人之手。

因此,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被教育者”自立“,而非”干涉“。这就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定位应该是相互尊重,即之前提到的人际之间的“横向关系”,而非上下级似的“纵向关系“。同时引发了教育的方式,不批评不表扬,而是鼓励,形成民主的氛围,避免孩子进入到一个习惯性去竞争的环境,而是关注自我的发展和环境的和谐。将孩子们置于竞争原理之下,迫使其与他人进行竞争的时候,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呢?所谓竞争对手也就是“敌人”。不久,孩子们就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或者“人人都在找机会陷害我,绝不可大意”之类的生活方式(世界观)。而这种情形是无法让人得到真正的幸福的。

其实这些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在现实社会中,在竞争的大环境下,极少人会不焦虑,担心孩子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进步,担心孩子没有一些才艺技能以后没有办法谋生。但是孩子问题行为发生的新闻也不断提醒家长,一定要理性,要克制住自己想要干涉、管理、批评斥责的心情。

孩子问题行为的产生,阿德勒提到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人的问题行为全都处于这五个阶段之中。所以,应该在问题行为尚未进一步恶化之时,尽早地采取措施。这五个阶段分别是:第一个阶段是“称赞的要求”,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对应的措施就是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而且还要关注其“兴趣”,并产生共鸣。第二个阶段是“引起关注”,当他做好事没有被表扬或者没有获得特权地位的时候,他就会想通过一些行为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处于这个阶段他们的问题行为并不是“做坏事“,而是单纯得想要与众不同,引起关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得也是只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第三个阶段是“权力争斗”,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第三个阶段之后会比较难以应对。这个阶段,教育者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让自己退出他所营造的“权力争斗”中,不斥责不发怒,否则就会进入陷阱。第四个阶段是“复仇”阶段。当前三个阶段的需求都没有被满足时,当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在憎恶的感情中寻求关注。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并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自残行为或者自闭症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也是“复仇”的一环,他们是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这个阶段只能转向专业人士求助,而不能直面这种行为,因为任何插手的行为都会引发“复仇”。最后一个阶段是“证明无能“。为了被人当成“特别的存在”来对待,之前可谓想方设法、绞尽脑汁,但都没有成功。父母、老师、同学,大家对自己甚至连憎恶的感情都没有。此时,他就会对人生绝望,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为了避免再次体会这种绝望就去逃避一切课题。向周围人表明,“因为我如此无能,所以不要给我任何课题,我根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况也只能求助专家,但是治愈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据书中介绍,大部分问题行为集中在三个阶段之前,因此,教育者能做的事情还是比较多,责任也比较大。

因此,对于家长和其他教育者来说,学会尊重,学会“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在跟孩子商量的时候,是真的再协商,听取孩子的意见,而不是变相地给她挖坑,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长此以往,肯定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在孩子发生会激怒你的行为时,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她是在故意为之,而是应该去了解真相,不让被情绪蒙蔽,保持理性,不感情用事,不大声吼叫。这个也是家长经常控制不住之处。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也就是我们在育儿中经常看到的“脚手架“的作用,父母和其他教育者永远都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真正的主角是孩子自己。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之前看到一个很好的比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从”领航“到”护航“到”并航“,父母需要敏锐观察到孩子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而非干涉他们。

批评的坏处很容易理解,但是表扬为什么不行呢?因为对于得到表扬才会觉得幸福的人,会对表扬产生“依赖”心理,只能在表扬中获得认同感。要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的是自我认同,“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自立“。而大人对于孩子的赏罚是企图将孩子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依靠这种方式的大人内心害怕孩子“自立”,这样的大人本身也是缺乏真正的自我认同,需要通过对于孩子的支配获得认同感。所以说,自立不仅仅是孩子的课题,也是很多大人的课题。

关于爱的理解

之前的文里面提到过一个关于分享的话题,只有当自己富余了,人才会自然而然地去分享。爱和尊重一样。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

阿德勒主张的是能动的爱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人的方法”。爱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里由“我“和”你“转变为”我们“,阿德勒认为,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我记得之前我跟byhan曾经有一次聊天,在聊天中,我提到那段时间我感觉不到幸福,感觉不到爱,找不到结婚在一起的意义,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还是分别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生活,而不是我们的角度去生活。想来,人本身对于亲密关系的追求中,天然地就有“我们“这个共同体的需求。目前看来,我们的关系改善的点就在于我们慢慢地找到”我们“了。

安德雷认为,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懂得爱之后,人生的主语就会变成“我们”,这是人生新的开始。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他认为,爱不仅仅是个人的课题,更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追求的既不是“我”的幸福又不是“你”的幸福,而是“我们”的幸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脱离“自我”,才可以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做共同体地一部分,而不是共同体地中心,实现真正的自立。

同时,爱不是全然的快乐,爱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因此,爱的勇气,也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

结语

看完这两本书,最大的感受是,阿德勒心理学不仅仅是个体心理学,也是积极心理学,他强调个人通过行动去改变自己,主动去付出,去获取,不被虚无的过去绑架,不去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去创造命运,实现自立,获得幸福。现在不是由过去决定,而是现在决定着过去。尊重和爱,是唯一两件不能被强迫的事情,都只能是主动去付出,才能获得回报。而选择人生伴侣,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幸福的路径。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做一个成熟自立的大人,陪伴小朋友一起成长,带着爱和尊重。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慨4

《被讨厌的勇气》终于读完了,在读它的过程里,我写了好几个万历的事儿,看了好几个电影并写了观后感,还写了好几个随笔。历时两个多月,才读完。

是它不好看吗?

不是的。《被讨厌的勇气》属于那种让我无法一口气读完,但也无法放下的书。

这本书一开篇提出了“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的主张。

说真的,开篇的很多内容,并不能一下子让人产生共鸣,虽然难以说对阿德勒的主张不认可,但也难以立马就融会贯通的说认可。

然而,随着阅读的进度,书中的内容越来越深入,当论点浅显时,反而难以理解,待论点越来越深,反而越来越容易理解了。

特别是,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恰逢我父亲脑出血术后恢复阶段。

我从起初满怀信心的认为父亲完全可以恢复到能够自理,到现在父亲的身体完全没有起色,我渐渐接受了父亲很可能会瘫痪卧床的结果的心理过程。这本《被讨厌的勇气》给我对生活重新建立信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当书中提出“课题分离”的论点。那一刻,我真的明白了,无论如何,无论我多么爱我的父亲,他所受的苦所遇到的难题,我其实根本就无法替他承受,那些都是他的课题。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有恨不得替自己爱的人去受苦的心情。读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我明白了,无论我的心情如何,他们的困难是现实发生了的,那些都是他们课题,不会因为我的苦闷而改变,于是我想与其我一直纠结在他们的课题里,导致我自己陷入苦闷的心情里,不如我先从我做起,把让自己平静下来,把遇到的困难做弱化处理,就当做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把生活尽量的往岁月静好的样态去转变,把让自己高兴起来幸福起来当做自己的课题,这样困难即使还存在,生活的味道也不显得那样苦了。

果然,我们的生活又重新步入了正轨。即使父亲的身体与健康时完全不一样了,但是至少我们的生活又进入到了一个正常运转的状态,父亲也并没有表现出悲观的样子,很多时候还会开一开玩笑。

《被讨厌的勇气》里提出把关注点放到宇宙中去,这个论点尽管看起来很虚,但其实正像书里说的,眼前的困难不过是“杯中风暴”,把关注点放到宇宙中,曾经的风暴不过就是微风。就像我父亲的病,在眼前,它确实是一场风暴,但其实把关注点放在未来,它真的是一场微风,因为无论如何,不管是为了父亲,为了母亲、弟弟,还是为了我自己,我们都应该继续好好的生活下去,不能被眼前的风暴打败,既然父亲可以乐观的开玩笑,我更应该拿出轻松的姿态,不可以被眼前的风暴所困住。我知道,我父母最想看到的,其实是我们做孩子的能够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看过半的时候,就已经非常让人放不下了,越来越想一口气读完。

书中后来的论点越来越像佛教中放下“我执”的观点,不再执着于“我相”,不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而是自己去接受平凡的自己,而自己也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念,放下对别人的课题的干涉。

几年前,大约从做了妈妈开始,我逐渐明白了一件事:我其实是一个特别平凡且平庸的人。

这在曾经,尤其是青春期,是我绝对不会认同的事情,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嘛,仿佛我生下来就该是去改变世界的人。然而,渐渐的,我发现原来我真的真的如此的平凡,就像亿万粒大米中的一颗——谁会从自己手中的一把米粒中,找出一颗天选大米呢?

不会的,没有人会去选什么天选大米,米的位置就是电饭锅,能被幸运的吃下去,而不是成为剩饭粒子被扫进垃圾桶或者冲进下水道就已经是米尽其用了!

当我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我发现我的生活越来越不一样,我越来越容易遇到各种小确幸,哪怕仅仅是拍照的时候遇到了飞鸟,也觉得开心的不得了。

所以说,接受自己,不迎合任何人而活,也不干涉任何人而活,不陷在任何人的课题里纠结,就会发现生活真的很简单。而生活的简单,会让人哪怕在困境中亦能体会到幸福感。就像父亲虽然生病了,但是每周都能够看到他,随时可以和他通话或者视频,这依然很让我觉得幸福呀。我发现父亲虽然消瘦了,但他略有胡茬的脸其实非常帅气,显得很年轻呢!所以,幸福感真的在于自己的主观感受。

《被讨厌的勇气》里面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梦想这件事,但我觉得关于人生是一条直线还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刹那的问题,其实就是在说梦想。

书里提到,人生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刹那,而不是一条直线的“在路上”,它让人“活在当下”,其实活在当下听起来是一件很空的概念,但书里面论述的其实非常好。

对于人生目标这件事,根本不在于什么远大计划,因为人生其实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把每一个当下都用尽全力的过好,也就无所谓什么远大不远大的目标了,因为毕竟“越努力,越幸运”,往往好的结果常常会与有准备的人不期而遇。

任何的眼高手低都不配谈远大目标,而真正的脚踏实地又不需要谈远大目标。所以,远大目标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

我想大约,目前而言,《被讨厌的勇气》确实是改变我的一本书。

我记得9月15号中午才写了匆匆那年的那种小感叹,傍晚就接到了父亲病发的通知。然后我整个人在之后的时间里,陷入了一种消沉悲观的情绪里,我突然意识到今后的人生将都是减法,我不知道如何去调节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去帮助我的家人。

《被讨厌的勇气》让我想通了“我怎么样才能幸福起来”这个问题。我把我的课题和父亲的课题分离开;我尽量去分析什么是我在干涉人和什么是人干涉我;我去把关注点抬高,放到时间线里,去产生自己的历史眼光,去想以后的生活(我还无法去想宇宙的事情);我去寻找“最好的自己”的感觉,以便把最好的样态放在每一天……

我想,我不能奢求生活温柔待我,但我可以温柔待她,常常微笑,常常感恩,幸福感总不会离我而去的。

《被讨厌的勇气》不是一本故事书,甚至看起来非常像一本鸡汤书,但其实它自有其深刻处,我很喜欢亦非常感谢这本书,就算它是鸡汤,我也要先干为敬!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慨5

这本书真的从一个新的视角给了我一些东西,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或者我具有该改变所具有的资质,然后这本书恰当其时的出现在了我24岁的生命中,然后就改变了我。也不能说彻底改变吧。我觉得改变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个内向不会说话明天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在人群中健谈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变的。

书一开头就提出一种理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读的时候虽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际关系很大的困扰,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后书中提到人们重视寻求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种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没有比人更群居、更社会、更需要与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后书中提到一个概念,人们活在一个想象共同体里面。这一点也在《人类简史》中提到,这是我同时读的一本书。无论是国家,民族,公司其实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共同体。而而人人都是属于这种共同体的。

在共同体中人人平等的一种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有能力”和“我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这两项。说到底我们的烦恼总是与这有关,或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或是对自己与他的关系的不满意。确实,之前听过这句话懂得这两句话“管我屁事”,“关你屁事”人生就轻松很多。的确,只是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做。现在好像习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样。只关注自己的课题,有关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关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的某些举止打扮别人怎么看。那似乎是别人的课题,自己也管不了别人怎么想的。事实上别人没你想的那么关心你。与其总是敏感的猜测别人到底是怎么看你的,不如多专注自己的人生课题上。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慨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是教师的一个良好习惯。下面是带来的教师个人读书的心得总结,仅供参考。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一

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尤其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多读书显得尤其重要。工作之余,我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之的《陶行之教育名著》、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收获很大。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4条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感触颇深,我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本身原有素质基础上,获得和谐和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基础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对于我从事的小学教学,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小ѧ英语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其含义有两点:

一是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改变应试教育那种片面、单一的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

二是强调加强基础的教学,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单词,而是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总之,读书,使我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充满激情。每天读书一小时,我还要持之以恒,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丰盈的人生!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三

人最高兴的,莫过于拥有了收获。本学年,我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撰写班级案例以及教育反思上,也越来越觉的得心应手,轻松自如。我的变化,缘由来自我爱上了读书。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好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在《给教师的建议》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深刻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教书育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才能不断的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不但的读书,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学生走的更近,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我们爱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在《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中,汪中求同志说:细节决定成败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这不仅让我想起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是繁琐的,他们都是由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事,一个个细节构成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小看了一个个的细节,这些细节却关系着我们工作的成败。孩子一个小小的举动,我们都应该关注他要干什么,课堂教学中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决定这节课的成败,所以,工作中、生活中。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个细节。

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中,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李老师的话,给了我工作的动力,我受意匪浅,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定的太高,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哪怕一点点,这也是我的收获。

感谢读书,让我的教学充满了生机;感谢读书,让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知识的份量;感谢读书,让我能够用智慧的大脑去浇灌含苞待放的花朵,用博爱的心灵给每一个孩子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感谢读书,让我变得更加聪明,让我的工作干得更加出色轻松。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四

本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知道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五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通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读书心得模板:《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这本书中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心得个人所感,希望大家喜欢!

自媒体维基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s://www.zmt.wiki/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心得个人所感1

你相信,世界是简单的吗?

你相信,所有的人际关系是简单的吗?

你相信,我们面临的很多不幸只是因为自己缺乏勇气吗?

如果你对以上三个问题存疑,那么不妨来看一看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一位青年去听闻哲人的观念很不理解,认为他是一派胡言,就跑去人家的府邸扬言我一定要把你辩论倒,哲人表示乐意奉陪……在坐而论道的五个日夜后,青年醍醐灌顶表示了对此种心理学的认同与尊敬,感谢后离开。

从结构上看就像是三流影片强行happyending一样,但也是正是这个原因才让我在读这种心理学偏哲学性的看似虚无缥缈的书时还津津有味,一气呵成。大概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总想看看哲人是如何扳倒青年。

哲人全书传递的都是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去买《阿德勒心理学经典》拜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生于1870年02月0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关于因果

我对很多“我现在过得不好是因为以前怎样怎样的句式”很反感。还有之前大热的“原生家庭论”,好像有了原生家庭这个万能公式,你所有自认为性格上的社恐、自卑、敏感等都有所依托,所有犯下的罪过也都有理由被宽恕一样。但每次一听到这种抱怨的时候,我又不知道如何反驳。在他们有理有据逻辑严谨的和我倾诉人生的不幸,我能做的可能就只有安慰而已。

好在这本书的主逻辑也与我的想法一致,也让我找到了反驳他们的依据。那就是阿德勒否定“原因论”,改为“目的论”。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

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理解的例子。你在餐厅吃饭时,服务员不小心把菜汤洒到你的衣服上,你大发雷霆。但事实上,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愤怒的感情。

因为在你转头和朋友吃饭时,你愤怒的表情是会消失的。这说明人的情绪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的,你把“愤怒”这个情绪单拿出来对服务员,不是因为菜汤弄脏了你的衣服,就仅仅是你想对他发火而已。

在我过去的人生中经历过的,也都让我更加坚信“目的论”。比如爸妈正在吵架突然有叔叔阿姨来家里串门;或者初中班主任正在训我们班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个家里的电话;再或者遇到有人插队义正严辞的指责之后,也会有种有惊无险的感觉。为什么“情绪管理”渐渐地被拿出来当话题,就是因为情绪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它甚至就是本能根本不需要教,要学的只是如何意识到自己是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件事。

关于自卑

我们一般会因为什么样的事情感到自卑?因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圆滑世故,不够有能力。。。。。。

我最强烈的且持续很久的自卑情绪是因为我长得很高。作为一个身高177cm的女生,从小到大都是班里的队尾;和女生朋友在一起总会听到他们说如果找男朋友是你这么高就好了;家里人也会时常把你当男孩子指使,好像柔弱与你扯不上什么关系,扛几个大箱子完全不是事;陌生人会问你为什么不去打篮球这种话。我一直觉得这是我遇到喜欢的男生会自卑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高了对方一定更喜欢小鸟依人的类型,所以就连试探的机会都不留给自己。

这个情绪不太经常出现是在去澳洲读研期间,那两年多是我最闪闪发光的阶段,它改变了我很多。比如身边比你优秀的人剧增,对英语的态度也不再只是单单把它看成一门考试而是太想和别人聊天的必备工具,还有,就是缓解了我对身高的自卑。

一方面是外国的大环境真的不太在意你的高矮胖瘦,另外身边的朋友你会听到的择偶观也不是只有自己以为的一种样子,矮个的妹子们一样会烦恼自己矮。这个自卑和焦虑在渐少人提及的大环境下慢慢消失了。

而在这本书里,刚好看到一段,让我完全放下了这种所谓的自卑感。他说:

身高的高矮,

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

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

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是我自己预设了自卑的前提,而不是真的被动遭受了什么心理创伤。

关于奖惩

在我小学的那个时代,全球风靡一本亲子教育类的书籍,名叫《告诉孩子你真棒》(卢勤)。我爸妈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教育我变得特别矛盾。每次想训我的时候,就是那种明明觉得我也不怎么棒,但是又想依靠这种夸赞式的教育方式来引导我走上人生巅峰的表情,很滑稽。

后来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实操难度太大,就放弃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幸好是这样,可以让我在家形成了完整的独立人格。他们告诉我做选择就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而不是强迫我一定要按照他们给我选的路走。会给我分析利弊,但我自己的事情,决定权都在我。

而在这本书中,阿德勒也是同样反对奖惩制度。书里的哲人这样说:

“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

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一种上下级关系

——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

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看到这段的时候觉得自己真是幸运,歪打正着的没经历过这些驯兽师心态的家庭教育。而且阿德勒主张,化“夸奖”为“鼓励”,在该表达感谢的时候感谢,将纵向的“夸奖”变成横向的“鼓励”。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介绍了非常完善的哲学架构,如“课题分类”、“人生谎言”“活在当下”等等观点,都非常实用且易懂。

我认为,心理学不该只是在你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时才试图找一本书改善自己的状况,而是应该在每一次你对人的心理产生好奇时,拿起这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心得个人所感2

可以说是对于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因为里面谈及的好多问题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决了。

自我承认是一个内心戏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我好久没有给朋友圈的人点赞了,如果我给她点了赞,另外一个人看到我之前没有点赞怎么办,还有如果我在某个人发的朋友圈评论了,她不回我怎么办会有点尴尬。

然后总会给自己设置不同的未知困难,比如我想转租房子房东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转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广州,然后房东不给我押金咋办。用一个朋友的话说,你们女生真是醉了,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预想着有个困难在那里,我跨不过去怎么办呀?欸欸,就是这么事多,我自己看着这些小九九都心烦,太累了。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学的书,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相反,而是目的论。原因论是发生事情导致结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以过去发生一些难受的事情为因,导致现在的”我“有不开心的症状或者说是抑郁症。而目的论,是”我“遭遇了悲伤的事情,我需要悲伤的情绪来使我坚持我下去,正是因为我需要才有选择悲伤或者抑郁。而事实是,我可以选择这次事情作为一次经验,我选择去面对它挑战它,我至少战胜了它,是一个勇敢的人。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之前总是找借口,我现在这种软弱的性格,就是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得到过肯定。其实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不能因为童年没有陪伴,我就选择自暴自弃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为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夸奖而自我否定。

其实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有人说过,”任何事情只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是好处还是坏处,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主观的看法。

文中主要观点之一是学会课题的分离,如我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从理性上分析,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没有办法左右别人的看法,再说了没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总是放大自己身边的小事情,陷入一种过度思考的情况。这里课题分离我只讲了一小部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书哦~~

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说的,“我想一辈子做个钓鱼人,像个白痴一样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鱼的心情了。”其实往往是自己伤害自己,所以,也想对那些抑郁的人说,不要和自己纠结也不要责怪自己,你没有错。

文中还提到人生的意义,这完全是一个主观问题没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现在有了答案,也会随着时间自己的三观改变而改变,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它意义,你想有它有什么意义就有什么意义。

最后,要关注于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也不要过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来,当下才是进行时才是最可靠的。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心得个人所感3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介绍关于“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书籍。该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处理人生的课题”,给出了阿德勒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原因论”(通俗来说,是指一切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阿德勒则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们的目的产生的,我们的不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不是过去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我们所投射的主观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10摄氏度,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清凉,冬天觉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没变,可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变了。所以当事情发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将会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观问题。要去温暖地拥抱它,还是冷漠地疏远它,这就成了我们自己人生的课题。“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人抱有期待的。我们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欢,受到他人的认可,也因此,我们逐渐地在他人的王国里沦落。阿德勒则告诉我们,追求别人的认可欲求是我们烦恼的来源,我们把别人的认可这个别人的议题,误当作了自己人生的议题。我们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感到不幸,为自己没有做到别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在别人的王国里小心翼翼地乞讨,并以此为荣耀。

如何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进行课题分离,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这不是在疏远人际关系,相反,这是在寻找人际关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课题分离的基础上,做到“他者信赖”,把别人当作是自己的伙伴,不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只要给出中肯的意见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贡献”,当你把自己和别人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为这个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便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是纯粹基于自我内心,因此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回过头来,这本书为什么会取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德勒的哲学是基于勇气的哲学。怀抱勇气去面对过去的不幸与痛苦,拥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即使这份勇气被讨厌。因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人生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那一份被讨厌的勇气,珍惜当下的力量,在每个日子里起舞。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心得个人所感4

初看《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名,我觉得这个书名就是一个噱头,就像很多鸡汤式的畅销书,给你罗列很多观点,却对于生活的改变并没有什么意义。还好,最近在一次咨询中被推荐了这本书,认真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种观点也在脑子里混作一团,通过以下文字作简单的梳理。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基本情况,这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见合著的,内容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形式呈现。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下面,我就分别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里介绍了阿德勒哲学的基本立场,即否认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提出如何认识现在的“目的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我,即某种生活方式——狭义上称为性格,广义上是世界观或人生观,但是我们了解到生活方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有责任选择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改变的,之所以不能改变是我们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是需要勇气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过去或环境影响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二章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这里探讨了自卑感、追求优越、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自卑感是感觉目前有所欠缺的状态,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和努力工作;追求优越则是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一等;自卑情结则是因为我没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种逃避和借口,而优越情结则是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共处,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们要通过克服工作、交友、爱着三大课题去实现。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是使用心理学,使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们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这里主要介绍了课题分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你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队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念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如何判定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阿德勒否定追求认可,“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获得幸福的勇气包括“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人际关系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问题在于我有没有下定决心。

第四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谈论了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以及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怎样的人际关系。上一章的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要理解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从“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仅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积极主动去面对工作、交友和爱的课题。课题分离带来了良好的关系,而“横向关系”则是形成互相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横向关系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样求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章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进一步阐释“共同体感觉”,进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等三点做起。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他者贡献是体验到我的存在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幸福就是“贡献感”。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拒绝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闷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人生实际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要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能够赋予你人生意义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贡献为引导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即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对你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如果我改变了世界也会改变。

最后,读完此书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脉络一样生硬甚至不成逻辑,但是确实是思想上的一个冲击,以后我还会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够拥有这份简单的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心得个人所感5

以哲人和青年对谈的形式,围绕所谓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将去到哪里”展开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学家,原来除了平常所知道的荣格与弗洛伊德,还有一个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涨知识啦~

阿德勒心理学他更想表达的是,只要你想,你随时随地都是可以改变的,不要被固有的过去的一些东西,局限了现在以及未来的你自己。

他和我们惯常的思考逻辑刚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维,主张目的论,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冷静地划清界限。我们日常笃定原因结果论,现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张目的论,从目的出发往前推,这似乎和我大学一位教授的授课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间一段在讨论共同体话题的时候感觉很混乱很分裂。不过整体读下来让我对人生课题有了更宽泛的认知。有时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该做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很多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读过,也无人告知,但我一直是这么践行的。

活在当下,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应秉持认真而不深刻的态度。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喜欢书友的一句评论: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在改变“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阳,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可能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读书心得范文:《解忧杂货店》读书心得个人有感

《解忧杂货店》讲述了街道上的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投信口,第二天的电后牛奶箱里会得到回答。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解忧杂货店》读书心得个人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zmt.wiki/

《解忧杂货店》读书心得个人有感1

其实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买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

我这种一部恐怖电影没看过、一本侦探小说没读过的热爱生活、希冀世界和平的暖心正能量小姐自然不是东野先生那些推理虐心小说的粉儿。

大概是想看一下自己的延展性有多大,适应新事物的能力有多强,才买这本书。毕竟,自负如我,我不热衷于读任何翻译的文字,认为那是没灵魂和丢灵气的傀儡,而感情动物的我,又不擅长任何逻辑推理,更受不虐心。

不过只看第一章的前几页,我就倍感故事的引人入胜,断定这定是个精彩的故事。

几个的运气坏到家的小贼,胆小如鼠,偷东西,没走多远,车子就抛锚,一行人躲进僻静街道里一处荒芜废弃的老房子里,不想却搭上时光的列车,于不经意间走进若干人等的或平凡或短暂或匆匆但却真实的生命里。看着他们在浪矢老先生的破旧宅子里笨拙而绞尽脑汁的给不相干的人回复着信件,不由得想到“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卑鄙不堪的人的内心深处,都可能是一捧暖暖的心和一腔热忱真挚的爱。

作者从几个小贼写起,串联起若干看似毫无交集的人生。即将参加奥运会的女孩为给身患绝症的男友圆梦而备战奥运会,心里却种种不舍,在爱情和事业间徘徊;为心中的音乐梦而退学的男孩,远离故乡,却在诺大的都市里举步维艰,而重病的父亲却在家族店铺倒闭的困境里义无反顾的支持他不要放弃;于优越环境里长大的热爱披头士的男孩,遭遇家中变故,负债累累的父亲带着全家潜逃,而男孩却在半途中挣脱亲情的羁绊,义无反顾的离开。还有为解决养父母的经济危机而选择白天公司坐班,晚上陪酒为生当的署名“小狗”的女孩。

他们将烦恼投进牛奶箱,期冀着隔天杂货铺老爷爷的回答。而浪矢老爷爷说,当人们投下信件的时候,心中的地图虽是空白的,却未必没有答案,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想寻求支持,确认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隔着尘埃满满的光阴,小贼们收到一封封来自于过去的信件,而他们笨拙写下的真诚回复穿过时光的走廊,也在不知不觉的中改变信箱那头的人生。

如果只单纯是这样几个故事的拼接,那么小说便毫无精彩可言。奇妙的是作者将几段不相关的人生串起来,每个故事里的人物,都在冥冥中和浪矢杂货铺还有孤儿院“丸光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看似纯个人化的选择背后,却勾勒出最后的命运。命运之玄妙就在于你在不经意间做出的这样或那样的选择,间接影响着他人的人生。那些看似卑微的生命背后,也可以是一颗伟大的心,而留给这世界的也绝不是惨淡的光。

奥运女孩静子最终没有入选奥运阵容,而命运弄人,阴差阳错,那一年日本抵制奥运会,她也得以在最后的日子里陪伴在绝症男友身边;音乐男孩在城市里坚持梦想多年,却始终一事无成,默默无闻,一个圣诞夜里他为孤儿院里的小朋友登台唱完歌后遭遇火灾,因救人而死去,而也正是在那个夜,他蓦的感受到自己的音乐被人理解的刹那间的满足,这之后的很多年被救下的男孩的姐姐,成为知命的歌手,而在她的演唱会上,她唱的正是音乐男孩那晚在孤儿院唱的歌;披头士男孩改名换姓,四处流浪,最终被送进一个叫“丸光园”孤儿院,而他多年后从他人嘴里获知,自己的爸妈早在他逃跑的那个晚上就自杀身亡,而初衷正是不想因为破产潜逃而连累自己的儿子,对亲情的绝望和对父母的误会在多年后冰释,然而时过境迁,亲人已不再;陪酒女孩寻着小贼们的建议,在时代的节点做正确的商业选择,顺风顺水,事业做的风生水起,也最终凭一己之力改善养父母家的经济条件,更在孤儿院的艰难时期意欲鼎力相助。

当小贼们最终发现,他们秉承着所谓的正义感,抢劫入室的对象正是那个在公司坐班和午夜陪酒间挣扎的女孩,而一晚的时光正是过去岁月里的若干年,女孩听从他们对未来的忠告走入正轨,小贼们唏嘘不已。不知这一夜的解忧是否也改变小贼们的生活轨迹,那是什么,似也无从得知,未来如白纸一张,铺展开来,哪一笔浓哪一抹淡,也全凭个人的造化和书写。平凡如我们,似也看不透命运的安排和冥冥中的那一缕缕缘,似乎唯一能做的,不过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坚定的走下去。在你前面的,有无限可能,偶尔停下来,讨一讨旁的路,也只是为更坚定的走下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过去时代里的浪矢老爷爷,抑或是穿越时光误打误撞而解忧排难的小贼,在他人需要的时候,不求添一注香,只为静静的聆听和陪伴,便已足够。

《解忧杂货店》读书心得个人有感2

喜欢上东野圭吾源自于他写的一本本经典的悬疑小说,然而《解忧杂货店》却称不上是一本悬疑小说,更贴切的说是一本哲学感悟的心灵碰撞之书。

快乐是一样的,烦恼却各有各的不同。如果事先预知未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又该如何抉择才更有意义?女运动员是该把宝贵的时间花在陪伴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男友身上,还是争分夺秒训练击剑争取参加奥运会?辍学的男大学生是该坚持遥不可及的音乐梦想继续在东京漂泊等待机会,还是应该回老家接替父亲的小店安分过日子?

我在南昌读大学的时候,一个校友是南昌郊区人,她向我诉说,身边初中没读完就辍学的女孩子嫁给家里拆迁几套房的做生意的土豪,反观自己,大学毕业后就业渺茫,男友还想自己陪同他回到那污染严重出去就能吸入一鼻腔粉煤灰的山西,即使不回山西,两人空手打拼不知道又要N年。那时候的我,年龄和她差不多,见解也差不多,同样的迷茫,不会分析,更不会给出什么好的建议来。现在想来,如果这个校友在初中的时候就能预知未来,她会如何选择?选择有好有坏吗?不一定。不是每个初中就辍学的女孩子能嫁给土豪,嫁给土豪就一定幸福吗?金钱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吗?其实我都不太敢说出上面这句话,在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人们羡慕着土豪,求着和土豪做朋友,同时认为那些不拿金钱当回事的人一定是个Loser。校友没有辍学,那就有读书是不是有用这个话题的讨论,现在大学的有些学科冷门的一毕业就失业,更何况每年700万的大学毕业生,竞争那个激烈啊!但是,尽管每年就业难,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几年后的努力,日子越过越好。乐观的看,校友应该有和男友走下去的勇气,毕竟相恋一场不容易!

解忧杂货店中女运动员选择追求梦想,那同时也是她男友的梦想,尽管那届奥运会因为俄罗斯入侵阿富汗造成日本抵制而没去成,但是努力就无悔!那个纠结的徘徊在音乐与现实之间的大学生,最终坚持音乐的追梦之旅,尽管到死也没成名,但是却启迪一位下一代的音乐天才,这样的人生,何尝没有意义?

预知未来反而会导致我们左右徘徊,下不决心去选择。其实不管如何去选择,坚持走到最后,都会有不一样别致的风景。

《解忧杂货店》读书心得个人有感3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汪峰的这首《存在》曾经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我们该如何存在,在人生的岔路口该怎样选择?这个听起来哲学意味颇浓的问题其实活生生的在我的生活中上演,与《解忧杂货店》不其然的相遇似乎拨开我心灵上的迷雾。

也许是内心的困顿,当《解忧杂货店》呈现在眼前,然后,就是完全不设防的翻开第一页,一眼成痴。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是一口气不舍得停顿地想把构成全书的既独立又丝丝相扣的六个故事看完,但又隐隐为看完之后可能产生的失落感而焦虑。是的,看完书后,我几乎一宿没睡踏实,萦绕在脑海中那弥漫全书的忧伤、无奈和宿命感一直挥之不去。

故事的开头,三个因为偷的车抛锚,只能在天亮之前暂避到废弃的杂货店里的无业青年,无意中在店里的牛奶箱里接到一封来自于过去的咨询信。原来这个杂货店在三十多年前,是一家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杂货店,晚年丧偶的店主因为一封封求助的来信,重新找到被需要的感觉。因缘际会,店主去世之后的来信,就这样来到他们的手中。而那种被人信任和需要的感觉,是他们在很久以来都没有感受过的,因此,他们开始提笔,以“浪矢杂货店”的名义给人回信--尽管错别字很多,语气也粗鲁不文,但是他们和浪矢爷爷一样,是真心对待这些信的。

翔太、敦也、幸平,他们三个人对这个世界充满愤怒和抵触的情绪,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感啊。曾经的我,为爱情从东北老家来到这个陌生的江南水乡,总有那么一些日子,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失焦的,因为不被人需要而找不到存在感,因为力量太小而无能为力的挫败感逼得我要发狂,所以我拼命地想抓住一些什么,来确定我在这里的位置,一些可以帮我找到自己是谁的理由。

明明这本书名字叫做《解忧杂货店》,不知为何开头就读的我心事重重,最后那封回复给白纸的信却又像夜晚天空中的航空线一击中心,好似眼睛发出亮光却不知何时已然饱含泪水。

这本书打到我心里,让我怀念所有被感动的时光。比起声画,被书打动更让我幸福,那种只是自己感受到的触动和寂寞,没有渲染,没有音效,没有那些潜移默化添上的东西,只是留白给你,自己填满的天马行空,可以肆意想象和参与,真好。人们彼此并不知道,也许过去或者未来的自己,会与他人的命运这般紧密相连,认真作答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向自己发问。最后的最后,当这个夜晚停滞于杂货店中岁月的光芒消失,人们将会迈出这个屋子,去书写虽然不一定美好,但是也真是因为不可思议地充满未知而百般精彩的人生。人们会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去完善自己的将来,去努力为梦想而奋斗,去不留下遗憾的勇敢而诚实地活着。人们会遵守诺言,会相互帮助,会心怀爱与真。如果眼中有泪水的话,也一定会有像泪水一样闪烁的光芒。

浪矢爷爷曾经和他的儿子说,“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这就像抛硬币一样,把硬币抛到空中的时候,也是有选择的时候。他们只是迷途的羔羊,手中都有地图,却没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地图是一张白纸,这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在最后的信中,浪矢雄治这样写到,这是解忧杂货店最后的回答,也是作者对于我们的回答。又或许这本书就是东野圭吾给我们的一封牛奶箱回信,温柔地告诉我们人生的滋味。

无论你是什么人,懦弱自恋疯狂失意;无论你做着什么工作,白领蓝领灰领,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你相信自己,热情的用心的真诚的活着,那就是成功的;不论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怎样选择,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现实,跟随心的脚步,心之所向,那就是你的人生,那就是你的存在。

合上书,嘴角上扬,我似乎看到自己来到这座神秘的时光机杂货店,跑去后门的牛奶箱旁投一封信,写给6年前的自己。“去梦吧,去爱吧,你要知道,梦想喜欢义义无反顾的勇士,眼泪有着不可思议的热度。”

庆幸我们一直在一起,拥有那么多美好的时光!谢谢!

《解忧杂货店》读书心得个人有感4

我向来对翻译自日文的推理小说不感兴趣,觉得翻译过来的文字总是不到位,浮现在脑海里的是一个属于中文世界的文学语境,与作家笔下所要构建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然而,由日本畅销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推理小说《解忧杂货店》,却吸引我的目光。单看书名和封面设计,就让读者产生好奇与遐思,到底一家传统的杂货店卖的是什么“碗糕”,能提供什么样有效的解忧秘方?

人生的选项

附在书中的一篇导读文章,如此称赞东野圭吾创作方面的本事:“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的确,这本《解忧杂货店》虽然具有推理小说的元素,充满精彩悬念与巧妙构思,但是却能另辟蹊径,让读者对人世境遇有更深入的体会与思考,借文字中燃烧的温情取暖,从而引起广泛的共鸣。

故事中杂货店的老店主名叫浪矢(“Na-Mi-Ya”),而附近的孩子总是把他叫成“烦恼”(“Na-Ya-Mi”)。由此浪矢突发其想,不如通过纸条,在杂货店里为孩子们排疑解忧。起初浪矢收到的问题都较为幼稚可笑,但是他却对每一个疑问都认真答复,仿佛从中找到生命的另一层意义。之后,越来越严肃的问题陆续出现。在老店主精心安排下,陌生人在晚上把写烦恼的信丢进铁卷门上的投递口,隔天就可以在店后面的牛奶箱里拿到回信解答。

这些来信者都面对着人生路上重大的抉择,希望能从回信中得到心理上的辅导。女运动员是该投入奥运集训,还是应该放弃梦想,陪病入膏肓的男友走完最后一程?孤立无援的未婚妈妈是该把孩子生下来,还是绝情地拿掉小生命?少年应该与负债累累的父母一起潜逃,还是自己勇敢地去闯天下?长子是要继承父亲的鱼店,还是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浪矢对每一封信的问题都深思熟虑,从不敷衍事,尽量从各个角度为对方着想,才做出回复。然而,他后来内心却非常担心,“也许他们按照我的回答去做,反而为他们带来极大的不幸”。老爷爷的回答果真替人解忧吗?浪矢后来发现杂货店里有个穿越时空的魔法空间,而他很想知道自己的回复是否对这些人产生正面作用,因此他嘱咐儿子在他死后的33周年发布消息,让“解忧杂货店”复活一天。

就在“解忧杂货店”复活的晚上,三名小偷误闯进来,发现那些穿越时空的信件。小偷依据过去三十年来发生的时局,一一回复信件,并让它们回到过去的时空。故事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写信人能神奇地收到这些未来的预言,而是他们在做出艰难选择时的态度和考量,以及对信念的坚持。人生中万千的因缘聚合,形成我们不同的际遇。在生命重要岔路做出选择,最后结果如何,是谁都无法事前知悉的。例如少年最终未听取浪矢的意见,选择独自逃走,因为“那时候,他无法相信心灵的团结”,而结果是双亲选择结生命,让改名的儿子能有一个新的开始。也许,当初少年做出不同的决定,一家人的命运可能就此改观。然而,少年长大后成木雕师,对于这个决定却得出另一番领悟。他终于深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关怀与保护,甚至愿意以他们的性命来换取他的幸福。这里面闪现出人性最耀眼的光辉,亲情的联结和力量,原来可以排山倒海,穿越生死的国界。

除解谜以外

东野圭吾是写推理小说的高手,本书看似由几个分别独立的故事组成,但是在作者缜密布局之下,巧妙地将主要人物联系在一起,因果循环,人物最终的遭遇一个个揭晓,连那三名小偷的境遇也与过去的写信人有密切关系。

然而,这部小说不仅仅以精密的情节铺排满足读者探索谜底的欲望。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处还特意构思一个人生哲学情境,借此鼓励身陷迷途的人们去找寻生命的方向。浪矢爷爷最后收到的是小偷误置入时空转换空间的一张白纸。他认为这张白纸是最难的一道问题,毕竟这是一封无字天书,但他还是认真地做回复。信中这么写道:“正因为是白纸,所以可以画任何地图,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上。你很自由,充满无限可能。”三名小偷因而得到人生中重要的启发。

这部小说也吹起淡雅的怀旧风。作者在描写七八十时年代的生活场景时,特别提及著名乐团披头四的音乐,让中年以上的读者去追溯那个相对纯朴的年代。迥异的时空在不同人物的叙事角度下相互交错,娓娓陈述各自的故事,虽然少推理小说惯常的血腥奇幻,却多一份缅怀和感动。如此另类的故事,能够将多样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又做到圆满无缺,不愧为上乘之作。

《解忧杂货店》读书心得个人有感5

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曾说过:“人的心声是不能无视的。”

在僻静的街道上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自己的烦恼并放进投信口,第二天就能收到回答。

翔太、敦也和幸平是三个盗贼,他们走投无路时,来到了"浪矢杂货店”。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困惑的问题被投进牛奶箱里。男友身患绝症,在梦想与爱情中徘徊;为了音乐梦想与爱情,离家漂泊却迷茫无助,家庭负债累累,在家庭与未来中挣扎……这些都是来信人目前的状况。最后发现这个杂货店把过去和未来连接了起来。也正因如此,这些问题被一一解答。

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一个叫克郎的人,他本应该继承家里的鱼店,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因为自己的音乐梦离家漂泊。幻想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却寸步难行。在最无助的时候,他写信给了杂货店,当翔太发现他的音乐才华后,写信鼓励他。设想如果没有杂货店后人就无法听到他的绝世之作了。

其实,我们的烦恼也不能被无视!爸爸和妈妈、兄弟姐妹,还有朋友、同学都是我们的“解忧杂货店”。

记得一年前的长笛考试对我来说像恶魔似的掐着我。日复一日的机械练习压得我爬不起来。尽管我非常努力,可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无论怎样努力,我都只待在山脚下,高音像山顶一样跨不过去。我把烦恼告诉了妈妈。她说:"每个人都有压力,没有走不过去的坎儿,要相信自己。如果尽力了,不成功也不要紧,不要担心。"听了这话我又充满了自信。那次考试,我得到了好成绩。

被鼓励、被治愈的感觉很好,我希望自己将来也可以帮助更多人。我同样希望大家没有烦恼,无忧无虑!

《解忧杂货店》读书心得个人有感

2022最新读书心得:《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这本书中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所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s://www.zmt.wiki/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所感1

你相信,世界是简单的吗?

你相信,所有的人际关系是简单的吗?

你相信,我们面临的很多不幸只是因为自己缺乏勇气吗?

如果你对以上三个问题存疑,那么不妨来看一看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一位青年去听闻哲人的观念很不理解,认为他是一派胡言,就跑去人家的府邸扬言我一定要把你辩论倒,哲人表示乐意奉陪……在坐而论道的五个日夜后,青年醍醐灌顶表示了对此种心理学的认同与尊敬,感谢后离开。

从结构上看就像是三流影片强行happyending一样,但也是正是这个原因才让我在读这种心理学偏哲学性的看似虚无缥缈的书时还津津有味,一气呵成。大概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总想看看哲人是如何扳倒青年。

哲人全书传递的都是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去买《阿德勒心理学经典》拜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生于1870年02月0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关于因果

我对很多“我现在过得不好是因为以前怎样怎样的句式”很反感。还有之前大热的“原生家庭论”,好像有了原生家庭这个万能公式,你所有自认为性格上的社恐、自卑、敏感等都有所依托,所有犯下的罪过也都有理由被宽恕一样。但每次一听到这种抱怨的时候,我又不知道如何反驳。在他们有理有据逻辑严谨的和我倾诉人生的不幸,我能做的可能就只有安慰而已。

好在这本书的主逻辑也与我的想法一致,也让我找到了反驳他们的依据。那就是阿德勒否定“原因论”,改为“目的论”。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

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理解的例子。你在餐厅吃饭时,服务员不小心把菜汤洒到你的衣服上,你大发雷霆。但事实上,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愤怒的感情。

因为在你转头和朋友吃饭时,你愤怒的表情是会消失的。这说明人的情绪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的,你把“愤怒”这个情绪单拿出来对服务员,不是因为菜汤弄脏了你的衣服,就仅仅是你想对他发火而已。

在我过去的人生中经历过的,也都让我更加坚信“目的论”。比如爸妈正在吵架突然有叔叔阿姨来家里串门;或者初中班主任正在训我们班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个家里的电话;再或者遇到有人插队义正严辞的指责之后,也会有种有惊无险的感觉。为什么“情绪管理”渐渐地被拿出来当话题,就是因为情绪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它甚至就是本能根本不需要教,要学的只是如何意识到自己是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件事。

关于自卑

我们一般会因为什么样的事情感到自卑?因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圆滑世故,不够有能力。。。。。。

我最强烈的且持续很久的自卑情绪是因为我长得很高。作为一个身高177cm的女生,从小到大都是班里的队尾;和女生朋友在一起总会听到他们说如果找男朋友是你这么高就好了;家里人也会时常把你当男孩子指使,好像柔弱与你扯不上什么关系,扛几个大箱子完全不是事;陌生人会问你为什么不去打篮球这种话。我一直觉得这是我遇到喜欢的男生会自卑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高了对方一定更喜欢小鸟依人的类型,所以就连试探的机会都不留给自己。

这个情绪不太经常出现是在去澳洲读研期间,那两年多是我最闪闪发光的阶段,它改变了我很多。比如身边比你优秀的人剧增,对英语的态度也不再只是单单把它看成一门考试而是太想和别人聊天的必备工具,还有,就是缓解了我对身高的自卑。

一方面是外国的大环境真的不太在意你的高矮胖瘦,另外身边的朋友你会听到的择偶观也不是只有自己以为的一种样子,矮个的妹子们一样会烦恼自己矮。这个自卑和焦虑在渐少人提及的大环境下慢慢消失了。

而在这本书里,刚好看到一段,让我完全放下了这种所谓的自卑感。他说:

身高的高矮,

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

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

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是我自己预设了自卑的前提,而不是真的被动遭受了什么心理创伤。

关于奖惩

在我小学的那个时代,全球风靡一本亲子教育类的书籍,名叫《告诉孩子你真棒》(卢勤)。我爸妈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教育我变得特别矛盾。每次想训我的时候,就是那种明明觉得我也不怎么棒,但是又想依靠这种夸赞式的教育方式来引导我走上人生巅峰的表情,很滑稽。

后来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实操难度太大,就放弃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幸好是这样,可以让我在家形成了完整的独立人格。他们告诉我做选择就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而不是强迫我一定要按照他们给我选的路走。会给我分析利弊,但我自己的事情,决定权都在我。

而在这本书中,阿德勒也是同样反对奖惩制度。书里的哲人这样说:

“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

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一种上下级关系

——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

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看到这段的时候觉得自己真是幸运,歪打正着的没经历过这些驯兽师心态的家庭教育。而且阿德勒主张,化“夸奖”为“鼓励”,在该表达感谢的时候感谢,将纵向的“夸奖”变成横向的“鼓励”。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介绍了非常完善的哲学架构,如“课题分类”、“人生谎言”“活在当下”等等观点,都非常实用且易懂。

我认为,心理学不该只是在你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时才试图找一本书改善自己的状况,而是应该在每一次你对人的心理产生好奇时,拿起这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所感2

可以说是对于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因为里面谈及的好多问题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决了。

自我承认是一个内心戏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我好久没有给朋友圈的人点赞了,如果我给她点了赞,另外一个人看到我之前没有点赞怎么办,还有如果我在某个人发的朋友圈评论了,她不回我怎么办会有点尴尬。

然后总会给自己设置不同的未知困难,比如我想转租房子房东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转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广州,然后房东不给我押金咋办。用一个朋友的话说,你们女生真是醉了,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预想着有个困难在那里,我跨不过去怎么办呀?欸欸,就是这么事多,我自己看着这些小九九都心烦,太累了。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学的书,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相反,而是目的论。原因论是发生事情导致结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以过去发生一些难受的事情为因,导致现在的”我“有不开心的症状或者说是抑郁症。而目的论,是”我“遭遇了悲伤的事情,我需要悲伤的情绪来使我坚持我下去,正是因为我需要才有选择悲伤或者抑郁。而事实是,我可以选择这次事情作为一次经验,我选择去面对它挑战它,我至少战胜了它,是一个勇敢的人。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之前总是找借口,我现在这种软弱的性格,就是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得到过肯定。其实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不能因为童年没有陪伴,我就选择自暴自弃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为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夸奖而自我否定。

其实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有人说过,”任何事情只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是好处还是坏处,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主观的看法。

文中主要观点之一是学会课题的分离,如我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从理性上分析,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没有办法左右别人的看法,再说了没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总是放大自己身边的小事情,陷入一种过度思考的情况。这里课题分离我只讲了一小部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书哦~~

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说的,“我想一辈子做个钓鱼人,像个白痴一样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鱼的心情了。”其实往往是自己伤害自己,所以,也想对那些抑郁的人说,不要和自己纠结也不要责怪自己,你没有错。

文中还提到人生的意义,这完全是一个主观问题没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现在有了答案,也会随着时间自己的三观改变而改变,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它意义,你想有它有什么意义就有什么意义。

最后,要关注于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也不要过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来,当下才是进行时才是最可靠的。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所感3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介绍关于“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书籍。该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处理人生的课题”,给出了阿德勒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原因论”(通俗来说,是指一切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阿德勒则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们的目的产生的,我们的不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不是过去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我们所投射的主观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10摄氏度,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清凉,冬天觉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没变,可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变了。所以当事情发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将会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观问题。要去温暖地拥抱它,还是冷漠地疏远它,这就成了我们自己人生的课题。“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人抱有期待的。我们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欢,受到他人的认可,也因此,我们逐渐地在他人的王国里沦落。阿德勒则告诉我们,追求别人的认可欲求是我们烦恼的来源,我们把别人的认可这个别人的议题,误当作了自己人生的议题。我们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感到不幸,为自己没有做到别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在别人的王国里小心翼翼地乞讨,并以此为荣耀。

如何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进行课题分离,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这不是在疏远人际关系,相反,这是在寻找人际关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课题分离的基础上,做到“他者信赖”,把别人当作是自己的伙伴,不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只要给出中肯的意见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贡献”,当你把自己和别人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为这个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便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是纯粹基于自我内心,因此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回过头来,这本书为什么会取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德勒的哲学是基于勇气的哲学。怀抱勇气去面对过去的不幸与痛苦,拥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即使这份勇气被讨厌。因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人生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那一份被讨厌的勇气,珍惜当下的力量,在每个日子里起舞。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所感4

初看《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名,我觉得这个书名就是一个噱头,就像很多鸡汤式的畅销书,给你罗列很多观点,却对于生活的改变并没有什么意义。还好,最近在一次咨询中被推荐了这本书,认真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种观点也在脑子里混作一团,通过以下文字作简单的梳理。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基本情况,这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见合著的,内容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形式呈现。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下面,我就分别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里介绍了阿德勒哲学的基本立场,即否认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提出如何认识现在的“目的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我,即某种生活方式——狭义上称为性格,广义上是世界观或人生观,但是我们了解到生活方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有责任选择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改变的,之所以不能改变是我们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是需要勇气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过去或环境影响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二章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这里探讨了自卑感、追求优越、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自卑感是感觉目前有所欠缺的状态,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和努力工作;追求优越则是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一等;自卑情结则是因为我没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种逃避和借口,而优越情结则是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共处,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们要通过克服工作、交友、爱着三大课题去实现。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是使用心理学,使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们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这里主要介绍了课题分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你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队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念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如何判定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阿德勒否定追求认可,“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获得幸福的勇气包括“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人际关系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问题在于我有没有下定决心。

第四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谈论了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以及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怎样的人际关系。上一章的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要理解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从“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仅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积极主动去面对工作、交友和爱的课题。课题分离带来了良好的关系,而“横向关系”则是形成互相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横向关系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样求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章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进一步阐释“共同体感觉”,进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等三点做起。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他者贡献是体验到我的存在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幸福就是“贡献感”。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拒绝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闷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人生实际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要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能够赋予你人生意义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贡献为引导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即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对你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如果我改变了世界也会改变。

最后,读完此书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脉络一样生硬甚至不成逻辑,但是确实是思想上的一个冲击,以后我还会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够拥有这份简单的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所感5

以哲人和青年对谈的形式,围绕所谓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将去到哪里”展开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学家,原来除了平常所知道的荣格与弗洛伊德,还有一个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涨知识啦~

阿德勒心理学他更想表达的是,只要你想,你随时随地都是可以改变的,不要被固有的过去的一些东西,局限了现在以及未来的你自己。

他和我们惯常的思考逻辑刚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维,主张目的论,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冷静地划清界限。我们日常笃定原因结果论,现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张目的论,从目的出发往前推,这似乎和我大学一位教授的授课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间一段在讨论共同体话题的时候感觉很混乱很分裂。不过整体读下来让我对人生课题有了更宽泛的认知。有时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该做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很多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读过,也无人告知,但我一直是这么践行的。

活在当下,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应秉持认真而不深刻的态度。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喜欢书友的一句评论: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在改变“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阳,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可能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读书心得《读书心得:《金色梦乡》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自媒体维基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心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dhb100.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金色的翅膀读书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司马阅(SmartRead),是一款AI文档阅读分析工具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网址设置

网址样式切换

详细

网址卡片按钮

显示

布局设置

左侧边栏菜单

展开

页面最大宽度

1700px

搜索框设置

搜索框背景上下位置

仅对图片背景生效

50%

自定义搜索框背景

  • 静图

    4K壁纸

  • 视频

    随机动态

自定义搜索框高度

  • 聚焦
  • 信息
  • 默认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