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读懂了这首诗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阅读,读书的好处有很多,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那么写好一篇读书笔记需要阅读什么样的优质范文呢?自媒体维基网的一篇《读我读懂了这首诗》应该能帮助到你!
诗歌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一种方式,透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世界,可以懂得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每一首诗其实都是经典,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回味,去感悟,当你读懂了一首诗,你会发现原来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有这么多!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是孟郊的《游子吟》,也是我最喜欢的诗。
每每吟诵它,我的脑海中仿佛就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英气勃发的儿子坐在简陋的茅屋里读书。不远处,满头银发的老母亲正埋着头,弓着背,在一盏微弱的豆油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那密密麻麻的每一针,都蕴含着母亲对儿子无比深沉的爱。每一线,都代表着母亲对儿子的的真挚的情。这浓浓的母爱,全都倾注在这一针一线间。母亲与儿女情深似海,而母亲那无私的爱,作为儿子何时才能报答呢?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不仅是无私的,母爱更是伟大的!母爱如水,是那么清凉;母爱如雪,是那么洁白;母爱如雨,滋润着颗颗幼小的心灵;母爱如阳,用自己最朴实的爱把幼小的生命照耀;母爱如风,轻轻抚摸着个个可爱的小脸蛋。母爱如四个季节,在春天把爱播种,在夏天把爱培育,在秋天把爱收获,在冬天把爱贮存。母爱是春天里的太阳,照耀祖国的花朵;母爱是夏天里的雨,浇灭了炎热,带来了凉爽;母爱是秋天里的大树,结满了丰硕的果实;母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冬天里的激情!
我读懂了这首诗,从中得到了感悟,让我回味无穷。希望你们也能用心去读这首诗,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懂得更多道理!
dhb100.com延伸阅读
读我读《论语》
自从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注音版《论语》,我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时让妈妈教我。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论。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开篇的第一章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过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里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不仅可以加强理解,同时也会从知识中领悟到新的道理。就是老师经常说的:温故而知新。
在《论语》中,孔子对诚信二字做了详细的解释。诚就是以诚待人。信就是说过的话要算数。信字是人字和言字组成的,意思是人应该讲信用,守诺言,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友好相处。
虽然我在很多词语上磕磕碰碰,似懂非懂,有时甚至觉得枯燥无味,但我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启发,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对孔子的敬仰。我一定会花很长时间去读,把里面的知识记在心里。
读我能行
暑假里,同学借了我一本书《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读完这本书后,书中的主人公小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陷入了深思
小米是个女孩,她的妈妈总是帮她张罗好所有的事情,从不让小米分担家事。小米整天懒洋洋地享受妈妈的服侍。有一天,班里来了一个新同学,名叫智律,他跟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双休日,正当其他孩子忙着穿梭于各种培训班时,智律就在家里做家务,照顾奶奶。但奇怪的是,智律每次考试总是全班第一。于是,小米悄悄地把智律当作自己的榜样,慢慢地学会了自律,最终学会了独立。
我也有个包罗万象的妈妈,她替我安排好所有的事情,从不放手让我去做。妈妈,今天我来烧蛋炒饭吧!别,宝贝,油要溅起来的,妈妈来!今天的衣服我来洗吧!别,你洗不干净的,到时还要弄湿衣服,妈妈来!我渴了,我去烧水吧!别,要烫到手的,妈妈来!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妈妈的包办!所以,我到现在都没开过煤气,更别说烧菜了。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那时大人都不在,我们在床上看电视,突然我的肚子咕噜咕噜地叫起来。朋友问我:饿了吧!我点点头,她诡异地笑笑说:等我,马上来!说完,便噔噔噔跑下楼。我也紧追不舍,看看她葫芦里卖的啥药!跟到厨房,只见她熟练地打开煤气灶,再从冰箱里拿出一块牛排。见油锅温了,便把牛排放进油锅里,上下翻动,从容地放上各种调料。不一会儿,香喷喷的牛排出锅了。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这么娴熟的动作,是一个11岁小孩该有的吗?她跟我一样大,为什么我就不会煎牛排呢?
从小到大,妈妈就把我宠得像个小公主,我也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但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像小米,像智律,像朋友那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怕困难,努力前进。我相信我能行!
教师之《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心得感悟范文: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教育诗》。马卡连柯在书中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故事,其文笔娴熟而幽默,叙述充满激情,更由于在创作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读了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我对“尊重”、“师范”、“集体”这三个词有了新的体会。
“尊重”,既尊重学生。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要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建立,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流浪儿童和青少年罪犯成群,教育和改造他们成了新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政治觉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遵守纪律,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马卡连柯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尊重和信任他们。因为在马卡连柯看来,学员本来都是好的,是“普通的孩子”、“没有违法的儿童,而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在改造这些青少年犯罪者的过程中,他对工学团的学员不但不厌恶,而是欢迎他们,一开始就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彼此信赖的友谊。同时,马卡连柯极力不让犯罪的青少年回忆痛苦的过去,鼓励他们 “应该忘记过去,应该不断地前进”。当他发现学员稍有一点进步时,就积极地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马卡连柯的这一思想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我们也都应该热爱、尊重学生,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因素,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前进。总之,就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
“师范”,既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马卡连柯在《教育诗》第一部第27章 “攻取共青团”中写道:“我们认为单单‘改造’一个人还不够,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教育他,就是说,应该把他教育成不仅是社会上没有危险的或是无害的一员,而且应该把他教育成新时代的积极分子。”以此为目的,马卡连柯欢迎来到工学团的犯有抢劫、偷盗罪的学员。有的学员来到工学团时,身一上脏得要命,骨瘦如柴,生着疥癣。可是,助理医生兼护士葛利高里叶芙娜总是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不辞劳苦地替他们收拾,像“亲娘”一样对待他们,表现了工学团的教师对学员的爱。为了教育好学员,工学团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为了把学员培养成苏维埃新人,教师在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在农田和工场里与学员们一起干活。教师们的以身作则是工学团改造与培养流浪儿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工学团的教师用肝胆照人的模范行动完成了对学员的道德影响。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从上师范学校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融入血液、刻入骨髓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所有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心中大都有着偶像的地位,孩子们会下意识的去模仿他们的老师,这种现象在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尤为突出。做了近十年的班主任,我发现很多道理你和学生讲十遍他不一定能记住,可如果学生是亲眼目睹老师做了,哪怕只有一次,他也会印象深刻,并且会有意的去模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些行为意识上你总能看到他们班主任老师的影子。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一现象,以自身的言语和行动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成功。
“集体”, 让学生在集体中自我教育。
书中叙述了马卡连柯建立和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马卡连柯通过让学员参加农业生产,修房子等工作逐渐地组织了儿童集体。他认为:每一个学员都是人,要唤起他们的人格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学员的集体组织起来。他指出,组织儿童集体的第一个步骤是要引导学员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通过说理教育而逐步形成集体的舆论。他对学生的性格、脾气、优缺点看得细致、准确。把学生分成几个连队,指派队长,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每个人也逐渐养成热爱集体生活的习惯。马卡连柯认为,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集体。使学生有归属性和纪律性,这是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教师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建立学生集体,通过集体的规章制度和大家的互相影响,它有教师不可取代的作用。学生有集体组织,他们就会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这叫做 “平行影响”。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是在集体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集体内部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如何发挥集体的作用,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马卡连柯的理论提醒了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点,一是选拔班干部,培养小助手。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班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对班级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小领袖”式的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主任不可替代的。二是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象“水”,学生象“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加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而这本《教育诗》充满着马卡连柯的智慧和他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匠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他们是一个个思想独立、精神独立、个性独立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伴着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在这过程中,用我们的心灵悉心享受这美丽的“教育诗”。
读读《今日诗》有感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的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的人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着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惜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不就是短暂的24小时吗?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今天就算了,我要玩个痛快!从明天开始抓紧时间,从明天开始好好学习,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有些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岁月匆匆,待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和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成为现实呢?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这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时光之短暂,便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的典故。现在我们的条件优越,不是更应该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运用知识的机会,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希望。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
虚度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着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于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今天,是生命的开端,是奋斗的起点。
《读懂幼儿的思维》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真希望自己能重新回到童年,因为那样我就会知道我的孩子们喜欢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翻开《读懂幼儿的思维》这本书,似乎把我的这些疑问都解开了,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使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区里,从出生起,他们就在积极地适应环境,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总是想努力地弄懂他们所遭遇的每一件事情,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来理解它们,建构自己关于周围世界的理论,幼儿自有它们自己的思维,唯有读懂他们的思维,我们才能扩展他们的思维。
这本书和我们讨论了如何和幼儿一起工作的问题,如何促进35岁幼儿的高水平的思维和行为等问题,书中除了运用了一些理论的知识,还用了一些生动的事例,能加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反思,并理解幼儿的思维。在第七章中提出了用故事丰富幼儿的思维,书中提到了儿童早期接触的故事可以帮助他们扩展思维,增长见识,并促进其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幼儿可以从故事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家长、老师和其他早期教育者常常寻找有希望帮助幼儿克服生活中困难和面对时代挑战的书。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故事本身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成了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故事教学中尝试让幼儿拥有质疑的意识、敢于质疑、学会质疑,能有效地启发幼儿思维的创造性,更能体现教学的多元性、个体针对性和发展的多样性。如故事《猴子和水牛》,先给孩子设置一个焦点问题:河对岸有棵桃树,猴子和水牛谁能吃到桃子,为什么?请幼儿分组讨论,教师每组认真倾听,从中了解每位幼儿的思维能力。如果只说猴子或水牛能吃到桃子的幼儿,说明其幼儿思维方式表现为客体中心化,不能同时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思维过程是单维扫描,而未形成双维扫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幼儿获得正确答案,猴子和水牛必须互相帮助才能吃到桃子,幼儿学会了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双维扫描。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次语言活动中,当我利用课件,带领幼儿欣赏完一遍故事后,请幼儿针对故事进行提问时,幼儿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却没有人买呢?为什么她奶奶死了还会出现呢?为什么她死了脸上还露出微笑呢?她的爸爸为什么要打她呢?一个个精彩的提问,引着大家共同讨论探索,让幼儿们深深地感到小姑娘是那么的可怜、可悲,幼儿们多想伸出自己温暖的小手去帮帮她呀!
有人说得好,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孩子的思维充满想象,他们的生活充满神奇,质疑使故事教学魅力无穷。在故事教学中帮孩子播一颗质疑的种子,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闪亮跳动的思维火花,和儿童故事真情相约。
读我喜欢的书
我的书桌上,总是放着一本书:安妮日记。
这本书是我数学考了100分时,妈妈奖励给我的,外皮儿是淡粉色的,上面有着这本书的作者的名字安妮。
安妮非常漂亮,长着一头卷发,有着水灵灵的大眼睛,穿着白色的连衣裙,那裙子随风儿在草坪跳舞,想必她的性格也很活泼开朗,是个爱说爱笑的女孩儿。打开书本,文字优美,还有简要的段落大意。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五遍了,内容写的是安妮和其他六个人躲在密室里,因为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里面有的故事情节常常会把我带进去,有的会让我泪流满面,有的会让我哈哈大笑,有一些好词好句我会马上抄在笔记本上,在我要用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它,它对我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我出门的时候也会把它带在身边,它已经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在我孤独的时候是它陪伴着我。
这本书是我的珍藏品,它让我爱不释手,我喜欢这本书。
版权作品,未经《99》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我读》读后感
《我读》读后感
当我读梁小民先生的新书《我读》的最后一部分《读书生涯》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形:边读边笑,甚至于叫来十二岁的儿子和我一起分享那篇《当年,我是这样读萨缪尔森的书》,他虽然无法理解经济学的含义,但也感到了作者笔下那段历史的荒谬可笑之处,我们俩大笑了一通。然而,笑过之后,一缕苦涩挥之不去,“悲”从中来。
由于在大学里教书,梁先生有感于有些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而将自己读书中的经历和教训写出来,虽然他说得很谨慎,“新一代人走的路与我们这一代不同,但书还是要读一点的。”并说,如果自己的读书生涯能给年轻学子一点启示,就很高兴了。然而,我相信,每一位读过这些文章的人,除了得到启示之外,还会多一份沉重。
《读书生涯》中有这样一些文章:《儿童时代读书记》、《上大学时,我背过〈资本论〉》、《年轻时,我读恩格斯的书》、《文化大革命中,我读马列的书》、《研究生时的读书生活》等等。梁小民写了自己在二十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年代读什么,怎么读;以读书写历史,真是独辟蹊径。如此读书生涯,为许多那个年代的读书人所共有,却少见梁先生这样翻来覆去地“纠缠”,直至生出情结来,书于他,怎一个“爱”字了得!
而那篇使我捧腹的《当年,我是这样读萨缪尔森的书》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文革”期间,梁小民在一家凭介绍信购书的内部书店买了一本萨缪尔森《经济学》节译本,由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处处以批判资产阶级为己任,从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后,不仅以无限崇拜的心态去读马克思的书,还要以彻底批判的态度读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书。
这本《经济学》的译者序把这本教材说成是“大杂烩”,“凑成的理论体系”,“破绽百出”,“蛊惑性的宣传手法”,“冒充科学的公式和故作玄虚的图表”……梁小民说自己当时认为这个序言批判水平高,将它作为阅读时的指南。甚至“边读正文还边再读序,以便找到批判的方向,避免中毒”。
他所写的批判笔记遗失了,但从至今保存的书上,有眉批可见:当书中讲到稀缺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时,批语为:“生产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绝不是由什么稀缺规律决定的。”当介绍马尔萨斯人口论,指出生产发展,更多人享受到了较高的生活,梁小民自嘲地说自己颇带阶级感情地写道:“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人,那些住在贫民窟的黑人,那些排队领取少得可怜的补助的失业工人,能说是随着生产而享受较高生活水平的人吗……”。
梁小民列举了诸如此类的眉批,剖开自己年轻时自以为是的愚昧和真诚的盲从给今天的人们看,他说“我是自觉自愿地批——所写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和书上的眉批,是给自己看的,写的是当时自己真实的想法,根本没想到去发表或以此达到什么目的。”所以,它才“特别可悲”。这本书至今仍然摆在梁小民的书架上,他为那些眉批而脸红,但诚言“这是历史,我不想否认。一个人青年时这样读书并不可怕,怕的是一辈子都这样读书。”
这便是我开头所言之苦涩与“悲”的由来。感谢梁小民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历史文本。
《我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边读边议》、《好书点评》、《名着浏览》及《读书生涯》。《边读边议》中的篇章,我大多都喜欢,像《探求晋商衰败之谜——读白银谷》。梁小民是山西人,他的童年就是在太谷度过的,因此,写来格外亲切。他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析晋商的成功在于建立了一套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激励机制与商业道德。晋商的衰败也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缺陷。
在《名校要有美丽的心灵——读美丽心灵》一篇中,他思考如何才能办一所中国的普林斯顿。他认为一个好大学的美丽心灵应该是“独立的研究精神、自由的探讨气氛、以及宽容的人生态度。”其中,他分析了中国当年的少年班为什么天才的苗子最终没有大成就,其失误在于教育方式。
在《曼德维尔悖论与人性启蒙——读蜜蜂的寓言》文中,梁小民提出了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识市场经济。他觉得经济学家通常的市场经济有效率这一解释不够,还应该有另外一个角度,那就是,“市场经济是符合人性的。利己乃人之本性,能使这种人性引起社会进步繁荣者,惟有市场经济。”他把重新认识人性,当作一种新启蒙来看待。
第二部分《好书点评》由十六篇短书评组成。梁小民的点评,除了书之好处,毛病也挑得细,常识性的、史实上的、翻译上的,甚至他会发现人家的参考书所用不足,比如,他指出《经济学家成长的故事》一书中的《罗宾逊教授》一文,参考书中缺《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一书,而这本书非常重要。
梁小民本人也从读书中取长补短。他从林行止的书中发现了自己以往的一个错误。那是他根据凯恩斯的着作引用过列宁的一句话:摧毁资本主义的最好方法是破坏其金融体系。林行止说这话凯恩斯引用错了,它本是另一位布尔什维克者拉宁(Larin)所言。
第三部分《名着浏览》是梁小民考虑到现在学生读名着少,除了静不下来,也难以找寻中文本,于是他选择十本没有中文版、而应是学经济学的“垫底”之书,作较全面的介绍。
《名着浏览》篇的专业性相对较强,有独立价值,如果扩充内容单独成书可能更好。《我读》是由文集编撰而成的书,如果每一篇文章加注,说明写作时间或原发表情况,可以给人时间感。另外版式设计中对于《边读边议》等四部分内容简介的插页显得不够精致,与整体设计风格不统一。而书眉“经济新观察梁小民作品系列”在左,“我读”在右,似没有信息量,分别以某一部分名及文章名充当会有益些的。
《我读》共涉及了数十本书,写得实实在在,妙趣横生;无论抒发感慨还是咀嚼道理,都率直而负责,体现了作者酣畅淋漓的个性和对于读书的敬重。从中,读者可以领略梁小民先生的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之功,学到知识,获得读书的指引与激励。
读书也是读人。“我”的始终在场,是《我读》的最大特点
读《我的奋斗》有感
读《我的奋斗》有感
客观地说,希特勒写这个是明显的带着个人主观色彩的。他站在他自己、日耳曼人、德国工人党的立场上来叙述他的所见所感。
该书第一部分相当于是希特勒对他二十多年的一个小自传,而在这个自传中穿插着对德国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思考。希特勒是一个高傲的日耳曼人,他怀着对日耳曼民族高傲的自尊与自信,极力推崇着在欧洲大陆扩张日耳曼民族的领土,推崇压缩犹太人的生存空间,推崇建立强权政府。
希特勒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他推崇民族的纯化。在这个方面,他十分欣赏犹太人。犹太人在失去国家后的几千年,一直保持着种族的纯化,而且他们通过教育、财产继承一直在低调的维持着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犹太人在欧洲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他们生活在各个民族之间,所以他们为了生活,就为各个民族服务,而与此同时也在摄取着各个民族的资源。
希特勒认为犹太人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很大一点上是犹太人对自身种族的纯化。所以希特勒推崇日耳曼民族的纯化、排斥其他民族,主张在欧洲大陆扩张日耳曼民族的居住领土。殖民道路被希特勒认为是堕落的,太多的殖民地掺杂着当地的人种,损坏了殖民者民族的先进性。他甚至主张可以和英国妥协,不干扰英国的殖民政策,作为交易,英国同意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之后对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侵略。
希特勒对犹太人有很大的仇视,而这些仇视来源于犹太人在欧洲的优势地位。犹太人控制着当时的社会民主党,控制着舆论,控制着国家的经济,也控制着当时的议会政府。也许是因为犹太人控制了维也纳的绝大部分社会资源,致使希特勒在维也纳郁郁不得志,所以他才找出千百般的理由来排斥当时在欧洲占有优势的犹太人。
犹太民族是日耳曼民族复兴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所以他把复兴日耳曼和排斥犹太人结合了起来。维也纳当时的议会政府在政策方面的长议不决,在事态变化方面的反应缓慢让希特勒非常的不满。他认为英国式议会政府不适应德国,德国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来实现日耳曼的复兴。一切的想法都来自这个嗜血民族人的内心的妄想,天生的演讲家是不会诉说自己的传奇,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野心是如何影响这个顽固的世界。
一生为了德国的强大而奋斗,第三帝国的十二年时间里,他建立了一个西到北海,东临亚洲,南及苏伊士运河,北至伏尔加河的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为德国付出了一辈子的经历与生命。直到最后的遗言里才提到不能结婚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的事业。他带领德国人民走出了凡尔噻条约的耻辱,并第一次划时代般的将德国的疆土,政治,宗教,信仰军队统一。这是他被记录在案的最后的话语:“这次战争中德国人民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十分巨大,使我不能相信会是白费的,目标仍然为德国赢得东方的领土。”
《读懂孩子的说明书》读书笔记最近,在网上下载了许多小说,其中《读懂孩子的说明书》给我带来许多有帮助的建议,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喜忧参半。对儿子,从小我就给予了过度的保护,当他初学走路时,每尝试迈脚走出去一步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喊小心,别摔了。于是孩子在学走路时没有摔倒过,当孩子开始跑时,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几乎是牵着孩子的手外出锻炼,于是孩子没怎么学会跑就长大了,上学后,却发现孩子对跑几乎没有概念,不敢跑亦不会跑。孩子喜欢爬这攀那,而我总是担心孩子出状况,于是我总是在旁边扶着,就这样孩子的胆子小了,做事缺少男子汉的勇气和魄力。今读了此书,发觉自己真的是或许保护孩子了,今后必须放手。对孩子的教育或许是源于我的懒惰,很多地方似乎与专家的意见吻合呢!比如尊重孩子,这一点我做的还好。从小孩子说什么我都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他的话题。孩子喜欢什么我都尽力所能的予以满足。有时候我很懒惰,让孩子帮我做这做那,这也培养了孩子动手能力。
读《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有感
读《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有感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
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陆续读些蒋方舟的书了。其实也不是因为很喜欢她的文风或者怎样,关注她其实有另外的故事,这里就不说啦。朋友说她是典型《新周刊》的写者,不知您有何高见?
我一眼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就很有同感。越长大越发现,身边厉害的人数不胜数,他们知识渊博、各有所长,自己越发渺小越发浅薄。记得我刚识字的时候,妈妈的一个朋友把我叫到她的书桌前看玻璃板下压着的一句话:“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我曾有过那种比较消极的心理,觉得自己读书太少、各方面能力都不够但又急于求成。
高中的各种竞赛、大学自主招生等等,不管同学老师怎么鼓励,我都以自己没准备好为由一直一直推脱,暗自想着下来好好准备坐等良机。现在想想有些遗憾,不管怎样,去试一下总是好的。有时候推自己一把也许就会不一样了呢。像现在,我承认自己经验缺乏读书不多见地浅陋,既然无法速成就坦然面对咯。我敢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我是一直在进步的。人生行到哪一步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朝的方向,对吧?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奥斯卡·王尔德说:“过早成熟就是十全十美。”也许我正是因为成熟得不算早,体会不到那种“十全十美”,所以才会对早熟的概念和判定方式如此困惑。蒋方舟在这篇文章的后记里面讲到:“比较各个年代的青春,最有意思的是,我们这一代的青春,是没有什么共同记忆的。
50年代有激情岁月,60年代有饥馑动乱,70年代有上山下乡,80年代有思想激荡……到新千年,我试图提炼一代人的共同情感,却发现青春只是散落凌乱的个人记忆。”现在网路上很多“出生在1990-1999年的人必看”之类的帖子,列举了些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有过但是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的东西,像黑白电视,一些小零食等等。尽管可以找出些许这样的小物品来和幼时同伴引起共鸣,但我很清楚,我们各自都朝着不一样的人生飞奔。从小学时候我把同桌的香奈儿认成双子座图标那一刻开始。
我为什么不敢“留点余地”。回忆起高三那段朝六晚十一的日子,那个时候的自己好似不知疲倦。一年中,心情随着每周周考的成绩升降起伏,每天坚持埋在重重的书立后默默地消灭一张又一张的卷子,然后看着成绩单上自己名字的位置备受鼓励。现在已经很少能感受到那种心满意足了。
看着越来越低的就业率,和每年雷打不动的“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之类的新闻,到底谁会是所谓的Winner、Loser?是学霸是社交高手,还是默默无闻却很有商业头脑的学生?人外有人,我也有像作者说的“觉得自己是要被社会淘汰的一类人。”听过太多优胜劣汰的残酷警告,也看过很多激进的成功学言论,深知自己要想过上理想生活实在需要自己拼命努力。让我们像跑步者圆谷幸吉那样一直奔跑。因为社会,“我不敢给自己留点余地,我甚至不敢小声再小声地对自己说:‘我累了,我不想再继续跑了’。”
青春都快过去,请保持一颗奔跑的心吧。
相信《读我读懂了这首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自媒体维基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dhb100.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终于读懂了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