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写出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呢?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小编已经做好了一篇“资治通鉴观后感”的准备。下面是我从中获取的一些知识和技巧,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WWW.zmt.wiki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着,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这本书中记载的故事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就像“前车之鉴”,可以让后人更好地治理国家,因而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
长平之战。赵王受秦国反间计,命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但赵括只知死读兵书不知随机应变,纸上谈兵使四十五万人白白丧生,赵国损失惨重。从中我们借鉴到了学习知识不能“死”,而是要“活”,要懂得随机应变,懂得准确运用。
楚霸王项羽。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鸿门宴,义放刘邦,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
得民心者得天下。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和他的三位英雄韩信、张良、萧何,帮助刘邦完成了伟大的事业,显示了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结交英雄,征集天下英雄自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然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从小爱人民,少为人民做点事。他善于接受建议,倾听正确的治国之道,最终创造出贞观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接受谏言、赢得民众支持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交朋友,善于倾听别人真诚的建议。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处。
历史是一本集错本,而且是铁皮封面的,其中穿插的竟都是刀光剑影。但是这样的血的教训可以让我们更多地改正错误,这样我们就不会犯古人犯的错误。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
问题是读者的财富不一定是创造者的财富。因为我听到了太多朝臣的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呼声。这让我记住了历史,也从中吸取了一些教训,不要让历史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2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也很老了。当他赢得王位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他比项羽大二十四岁。他有长辈的风范,没有杀秦王。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2、《资治通鉴》读后感
“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周显德六年,距今已有1362年的历史。在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感人的故事!
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死心塌地的豫令、贤淑勇敢的荆轲、聪明聪明的诸葛亮、贤淑贤书的长孙皇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着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
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都能在这些艰苦的条件下自学?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为什么不努力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3、资治通鉴读后感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史书----《治资通鉴》。之所以说它令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给我补充了不少“营养”。本书的记载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直到唐朝的结束。
这些知识填补了我历史知识的很多空白,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此外,这些历史知识也让我了解了很多生活或学习规律。
每一个朝代的变化都显示出前一个朝代的腐败和无能。而新一代的皇帝,总是会总结前朝腐败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优点,从中吸取教训,加以改革,取长补短。事实上,生活是一样的。当你看到别人的缺点时,想想自己是否也有缺点?
当你看到别人的优点时,你应该及时吸收和利用它们来弥补自己的错误。皇帝的身边总有一些大臣和谋士,他们为皇帝出谋划策,明智的皇帝会听众谋士的建议,而自以为是的皇帝往往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结果往往会导致忘国。其实,忠言虽然逆耳,可它利于行,能够听从别人的劝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前王朝已经用血腥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单独行动,后果不堪设想。
《资治通鉴》不但给我补充了知识,还给我带来了生活经验,,真可谓“一箭双雕”啊!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3
那是什么样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漫步走在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拨开迷雾,看到的是冠绝世界之巅的繁华,也有狼烟遍地的硝烟,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
相信大多数人是从影视剧接触历史的,但严格地说,那不是历史,可以说是演绎。与严谨的历史相比,它在艺术表现上更为突出。小时候,喜欢看影视剧,《三国演绎》这部剧就不知道看了几遍。之所以对历史充满兴趣是在六年级时,看到姐姐初中的历史课本,在里面我翻到“两汉”的篇章发现影视剧与历史还是有区别的。
赤壁之战似乎与诸葛孔明没有多大关系,死诸葛吓退活仲达也是无稽之谈,刘禅似乎不是那么无从那时开始,自己就决定看一下真正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以前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这部四百多万的史实巨着共耗费十九年的光阴,记录着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品质,在精神、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通过对关系国家兴衰和民族名族生存的重大事件的描述,可以警示后人。
在整本书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历史规律和我自己的见解。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秦朝和隋朝是最特殊的两个朝代。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下的短命王朝。
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隋朝也是中国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隋朝的“开科举”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
然而,秦王朝的统治仅仅有十五年,隋朝国祚也不过37年。他们的迅速灭亡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统治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上与其统治者实施苛政,毫无限制的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联。
他们在帝国建立之初,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呐喊,隋末的“七十二道烟尘,三十六路反王”,在劳苦大众的愤怒中,建立的王朝如过眼云烟,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不能把与人民的关系放在错误的位置,甚至不能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就必然导致脱离群众,损害群众,摆脱历史的惩罚。
近代中国不仅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历史。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国家,中国共产党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以名义结束了军阀之间的战争,实现了国家权力的统一。然而,以四大家族为主的代表大官僚、大资本主义的国民党**横征暴敛、**腐败,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卑躬屈膝。
最终,它像历史上短暂的王朝一样,在仅仅统治了37年之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国内外历史更替以及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
我真的很感谢司马光先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和研究。作为一个读者,我感到很幸运。然而,历史读者的财富不一定是历史创造者的财富,甚至也不一定是历史创造者的悲哀。就让我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4
我从小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自然读了不少好书:有伴我成长的童话;有让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学名着;还有令我知识丰富的科普读物……总之我博览群书,读过的书数不胜数,但我最爱的还是史书《资治通鉴》。我从小与众不一样,喜爱别人眼中所谓枯燥的历史。
自从一次在书店里独具慧眼的挑中了《资治通鉴》后就爱不释手。自己时常沉醉于书中,看得废寝忘食也是常事。《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宋神宗时期着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要讲叙了三强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万分。
书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蜀国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封建王朝到达鼎盛;女皇武则天,有治国之才,用人之术,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就应学***的优点来充实自身,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
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历代虽有雄才大略之人,但臭名昭着之人也不计其数。秦始皇虽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但其**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他焚书坑儒,荒淫无度,建造无比豪华的阿房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心机颇深,虚伪做作,又荒淫暴虐,使得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
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为世人所唾骂。我更就应牢记前车之鉴。
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这本《资治通鉴》令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读它不仅仅丰富了知识更让自己终身谨记前人之事。记住小人的下场,学***的品质,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历史是辉煌的,这浩瀚的历史之海,让我尽情享受吧。毛主席的《沁园春》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来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认为,只要我们综合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英雄的优点,真英雄还在现代。
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们更就应汲取前人的优点,牢记前人的过失,奋发向上,成为一个“真英雄!”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5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中记载的历史时期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周显德六年(公元前959年),历史1362年。
《资治通鉴》是多么伟大的着作!我读他的时候仿佛亲眼看到了历史事件。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萤映雪”的故事让我们无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萤火虫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读书的。
书中记载了许多战争中的历史人物,每一段都让我感触深刻。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着名的战术家,其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为刘邦出谋划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骁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
我最敬佩人物的还有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还有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流传至今的医学巨着《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也有我们最讨厌的人,比如王莽,他看上去很谦虚,很爱人民,但实际上却有当狼的野心。为了得到王位,他杀了看透他的平帝,向太后要玉玺,最后被人民推翻。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思绪万千,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与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们生活在战争频发的时代,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却从没有过怨言,他们三十而立,治国治家,统领大业!而我们呢?
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过着养尊处优,尽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岁人还过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进取,很多学生还嫌学***太重、作业太多......到处发牢骚。相比而言,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历史是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文中先辈们坚强品质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资治通鉴》是古代人民坚强不屈的形象浓缩,更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导航灯塔!
关键字:《资治通鉴》 读后感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6
历史无时无刻不展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回忆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历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忧参半;可以了解历史的这一天发生的事件,借古可以鉴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最近我浏览了宋朝司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编的一部长达四百多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具体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通史,在中国史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略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坚强、宽厚、虔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依然可贵,仍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吧。战国是期是一个崇尚诡计的时代,有数百个家庭。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强的仍然是反制措施。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局部(多疑)。
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可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在长平的第一次战役中,赵为和范雎却展开了对决。赵括代替廉颇,为秦坑杀了40万人。
有太多的历史实实和对策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史,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整的,人性总是疑心重重。
还有一点让我历历在目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伎俩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虔诚王子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
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标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怀下属,则危在朝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的典型,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实验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读这本书使我一识到,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必须努力学习,遇到挫折时不要放弃。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7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暑假里,我又一次认真地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
资治通鉴作者是:“着名的文学家司马光,他的作品让我读不够。”而我喜欢的是《白鹅换字》。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书法家。在王羲之学***第三年的时候,老师对别的学生说:“看王羲之写的字,将来一定比我出名。
20年后,王羲之成名。一位道士要王羲之为他写经。怕王羲之不答应,所以在王羲之的必经之路上放了十几只白鹅。王羲之和道士说你白鹅和我有一个会员。你能把它卖给我吗?
不能!如果你真的想有道德经典来交流,最后用道德经典来换白鹅。
楚庄王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国君。他登基时,见朝廷阴郁,有意识地等待忠臣的出现。有几位大臣苦言相劝,可楚庄王就是不听。
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劝说就死罪一条。再也没人敢劝说楚王了。
大臣武举冒死求见,说是求楚王帮忙猜个谜语。楚王一听是猜谜,立刻来了精神。武举神色庄严地说:
“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彩,一停三年,不飞不叫。人人不知是什么鸟?”
楚王明白了武举的意图,笑着说:“这鸟要么不飞,一飞直冲云霄;要么不鸣,一鸣便能惊人。”武举拜倒在地,说:
“大王英明!”大臣们听说楚王有了转变,个个拭目以待,可楚王还和以前一样不理朝政。大臣苏从求见楚王,还没开口楚王就问:
“你不怕死吗?”苏从说:“国家至上,我死而无憾!
”于是楚王重用武举和苏从,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楚庄王发愤图强,改革政治,先后打败了宋国和晋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三个霸主。
《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的历史知识,让我在这个假期过得特别有意义。
***:资治通鉴读后感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从东周到下五代1360多年的历史。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它通过记录一些明朝皇帝和英明**的事迹,简单生动地告诉人们:诚实、正直、坚强、慷慨、忠诚、忠诚、执着等等,这些都是古人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对我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生动地讲述了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如荆轲、秦始皇、绥绥、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表现出的勇气和自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我还不够,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还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今后,我会多读书,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通情达理的孩子。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8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宋代着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主编19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
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玉工,在荆山中找到了一块外表很粗糙的、不起眼的石头,认定这是天下最美的玉石。
卞和把玉拿给历王的玉匠看,玉匠说是假玉,历王却把他的左脚砍掉了。
历王死后,卞和把玉拿给武王的玉匠看,他们说是假的。结果又被武王砍下了右脚。
终于在楚文王统治天下的时代获得了认可。被玉工琢刻成了举世闻名的玉石。为了纪念垂死的宝人,楚文王特地给这块玉取名为和氏璧。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将相和》一文中,作者构思巧妙,虽然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
读完《将相和》这个故事,掩卷回首,无数人物 ,无数场景,总让我们记在心间,不能忘记。
读完《将相和》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济南外国语学校开元国际分校
四年级七班丁明润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9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即以时间为中心,叙述有关史实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叙来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
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着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这一历史着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四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着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想回到千年前,战国时期是一个崇尚诡辩、百家争鸣、才华横溢的时代。然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破坏性最大的是人们不时成功实施的应对措施。反间计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着人性最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何人不疑?更何况为君者?寡人、孤家,就是在说无有心腹相交之人啊。
这里我不禁想起,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最终失败的、也最为令人惋惜的便当属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天下群雄,如果能留住吴起、孙膑这两位后世公认的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掠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有实力与雄踞雍州的大秦抗衡的国家,然长平一役,赵为范雎所反间,更廉颇而代之以赵括,赵括者,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无经验者也,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将白起坑杀……反观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被与反间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继续挑战人性最为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会完备,也不可能完备,人性永远多疑……
还有已责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便是商鞅变法。其变法手段之残酷前无古人,以致积怨太深,商鞅在渭水边处决囚犯,鲜血染红了整个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王子和贵族的支持。秦孝红一死,商鞅立即被劈杀。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尽管商鞅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但他并没能认清这一现实。而今,中国推行各种改革,也必然参考这一现实,以人为本,徐图缓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这里说说齐威王,书中这里有一段记载着实值得仔细玩味,令我似有所悟!
文章大意如下: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你到即墨以后,我每天都听到有人说你坏话。可是我派人去即墨视察,却看见那里是"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情况良好。
为什么会这样?是你没有贿赂我的左右,求他们给你讲好话。于是,齐威王奖励了即墨大夫。
齐威王又召见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做了阿的地方官,我就天天听到夸奖你的好话。我派人去视察,但我看到的是“田地没有开垦,人民很贫穷,很气馁”。
赵国攻打鄄,你不救;卫国占据薛陵,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你用很多钱贿赂了我的左右手以得到他们的赞扬。
当日就将阿大夫和左右讲假话的人都用"烹"刑处死了。"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即墨和阿都在山东。齐威王作为历史上着名的君主,有着自己的治国方略。从这个故事看来,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 提倡讲真话,反对说谎,严惩弄虚作假、枉法违法的行为。阿大夫原本无能,却重金贿赂齐威王手下的人,"钱权交易",买来 "保护伞",天天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好话,妄图钓名沽誉,捞取更大的官位更多的钱财。对这种人,齐威王不客气,讲清情况后,“煮饭”。
连那收取贿赂替人涂脂抹粉的家伙也给"烹"了。——当今社会,各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又岂是鲜见?但是却为什么甚嚣沉上,屡禁屡行呢?
我想还是各级领导和检查机构缺少齐威王这样的人!只有在源头上才能有良好的官风!此外,我觉得现在对讲真话的人一是保护乏力,二是激励无策,对弄虚作假者惩处失法,难以服众。
从长远来看,说真话的人不想说真话,说假话的人远远落后。这也是领导应该注意的。
2、 要注重政绩考察,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即墨大夫做得很好,但每天都有人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反之,阿大夫无能,却有人给他吹嘘。
齐威王不信,便派人到即墨和阿作进行实际调查。并且以调查的结果为准,决定奖惩。即墨大夫是老实人,只知努力做好即墨的事情,不知还须做好齐威王手下人的工作,没有送金银财宝给这帮能够决定下边人命运的**们,惹恼了这帮贪赃枉法之徒,所以便遭到他们的颠倒是非的毁谤。
如果齐威王不去调查,不相信他们的胡说八道,像即墨大夫这样的老实人就倒霉了。——这同时也反映出几个问题,首先,联系当前我们的政绩观,确实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些统计数据(gdp等),而且这些东西也极容易为某些当权者创造欺上的机会,而应该切切实实以群众的利益状况为标准,能为群众谋求、创造利益的就应该鼓励,要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声音,老百姓才是那挑江山的秤砣。其次,在管理上,每个行政层级都需要有一定的监督机构来执行监督工作,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这对组织的有效工作非常重要!
最后,作为政治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有一些非正常手段的,试想一下,倘若领导者忽视了对实际的调查了解,难道真正做实事的基层干部就这样被埋没了吗?有能力的人应该掌握权力,掌握权力必须有领导者看得见的“成就”,领导者必须知道你的存在。这不是可耻的事,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手段不重要,关键是看你的目的!
(我还没有看过《君主论》,但据我了解好像也是说真正的领导者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可取的)
三、强调地方**要突出抓好兴农、富民、守土几件大事。战国晚期,在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这些东西确实属于诸侯国的头等大事。--三农问题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要合理、妥善地解决,任重道远。
我认为,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开拓思路和渠道!我们知道在农业上很难取得成就,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许多决策者不愿意在农业上努力工作!因此,必须强化对农业基本地位的认识,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还要有效地引入绩效考核!
办法总是有的,关键是缺乏推力和动力,没有推力和动力,领导者很难充分调动自己的!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智而且极具远见的皇帝,他就主张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而不是瞻前顾后,更要适可而止、先知先觉,人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辛,就不知珍视粮食,就会忘记劳动人民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亦难饱也;只知骑马、加鞭快进而不知食马,必不能久乘之,欲速则不达呀……
“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掌权者不知爱护百姓,领导人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矣。这也就更加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要三思而行!
小至一人一家,大至一邦一国,《资治通鉴》都给我们提供了事事比较、学习与思考的典型。好书是值得一读的,一部《资治通鉴》,既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从书中学到很多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吧……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0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回顾历史的长河,它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倘若我们以史为鉴,便可知兴衰、明得失。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古人也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早已把历史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后人借鉴。
宋朝司马光就是这样一个有远见的人,他花费了19年的心血来撰写一部长达四百多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共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详细记载的历史着作。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在中国史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而又不乏生动地告诉读者关于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优良品质的重要性。
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是宝贵的,不可或缺的,应该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
近日,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其中的部分篇章,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想。
在战国时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商鞅变法,他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的确太残酷、缺乏人性,例如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竟然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虔诚王子和贵族的支持,所以他有一个深深的怨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炸毁。这是商鞅变法给我们留下的最大启示。改革不能忽视民意和现实。只有实行符合民意的改革,才能取得最终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我们来谈谈唐太宗吧。他是一位睿智而有远见的皇帝。他不顾过去,任人唯亲,敢于顶撞自己的魏征,虚心听取意见,廉洁管理,倾听民声,因此以后会有唐朝的盛世。唐太宗也始终明白:
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只顾自己,不知关心下属,则使国家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一个人要知足虚心,切勿傲娇,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历史总是如此相似,每一个王朝的灭亡总是与一个原因有关,那就是国王容逸享乐,颓废颓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末代君王留给我们的血淋淋的教训。
就如商纣王,宠溺妲己,不理朝政,建造酒池肉林,颓于享乐,导致王国;还有周幽王等等,只要当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就会变成一个又一个贪淫无度的暴君,露出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最终让百姓们忍无可忍,揭竿而起,反对暴君统治。
《资治通鉴》里为我们提供了无数个学***样,不仅教会了我们一些正直、忠诚等优良品质,而且也使我们从中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借鉴经验,吸取做人做事乃至治国的道理。因此阅读《资治通鉴》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帮助的,鉴古今、明得失,有时间的话,我一定将其全本读完。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1
读《资治通鉴》有感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错,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历史不会欺骗,无数的王朝兴衰、社会变革,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获益良多。《资治通鉴》
史家经典的永恒光辉
读《资治通鉴》有感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错,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历史不会欺骗,无数的王朝兴衰、社会变革,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获益良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之下都显得微如蝼蚁,渺小异常。司马光用他辉煌的笔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作品,永远享有后人的尊敬和荣耀!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形势比较稳定。在**的收藏中有许多书,他们可以随意参考。
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
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为写这本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唐太宗时期,就发生了一次由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
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上述问题,即社会动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边疆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从历代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之道。
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
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即以时间为中心,叙述有关史实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叙来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
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着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这一历史着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四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着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想回到千年前,战国时期是一个崇尚诡辩、百家争鸣、才华横溢的时代。然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破坏性最大的是人们不时成功实施的应对措施。反间计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着人性最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何人不疑?更何况为君者?寡人、孤家,就是在说无有心腹相交之人啊。
这里我不禁想起,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最终失败的、也最为令人惋惜的便当属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天下群雄,如果能留住吴起、孙膑这两位后世公认的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掠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有实力与雄踞雍州的大秦抗衡的国家,然长平一役,赵为范雎所反间,更廉颇而代之以赵括,赵括者,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无经验者也,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将白起坑杀……反观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被与反间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继续挑战人性最为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会完备,也不可能完备,人性永远多疑……
还有已责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便是商鞅变法。其变法手段之残酷前无古人,以致积怨太深,商鞅在渭水边处决囚犯,鲜血染红了整个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王子和贵族的支持。秦孝红一死,商鞅立即被击毙。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尽管商鞅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但他并没能认清这一现实。而今,中国推行各种改革,也必然参考这一现实,以人为本,徐图缓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这里说说齐威王,书中这里有一段记载着实值得仔细玩味,令我似有所悟!
文章大意如下: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你到即墨以后,我每天都听到有人说你坏话。可是我派人去即墨视察,却看见那里是"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情况良好。
为什么会这样?是你没有贿赂我的左右,求他们给你讲好话。于是,齐威王奖励了即墨大夫。
齐威王又召见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做了阿的地方官,我就天天听到夸奖你的好话。我派人去视察,但我看到的是“田地没有开垦,人民很贫穷,很气馁”。
赵国攻打鄄,你不救;卫国占据薛陵,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你用很多钱贿赂了我的左右手以得到他们的赞扬。
当日就将阿大夫和左右讲假话的人都用"烹"刑处死了。"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即墨和阿都在山东。齐威王作为历史上着名的君主,有着自己的治国方略。从这个故事看来,以下几点是值得学习的。
1、 提倡讲真话,反对说谎,严惩弄虚作假、枉法违法的行为。阿大夫原本无能,却重金贿赂齐威王手下的人,"钱权交易",买来 "保护伞",天天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好话,妄图钓名沽誉,捞取更大的官位更多的钱财。对这种人,齐威王不客气,“煮饭”后就把情况说清楚了。
连那收取贿赂替人涂脂抹粉的家伙也给"烹"了。——当今社会,各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又岂是鲜见?但是却为什么甚嚣沉上,屡禁屡行呢?
我想还是各级领导把关机构缺少齐威王这样的人吧!上行下效,唯有在源头上**弊病,才能有良好的官场风气!此外,我觉得现在对讲真话的人一是保护乏力,二是激励无策,对弄虚作假者惩处失法,难以服众。
长此以往,讲真话的不愿讲真话,讲假话的得寸进尺,这同样是领导者所应该注意的。
二、注重政绩,注重调查,不让老实人吃亏。即墨大夫干得很好,却天天有人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坏话。反之,阿大夫无能,却有人给他吹嘘。
齐威王不轻信,而是派人去即墨、阿作实际的调查。并且以调查的结果为准,决定奖惩。即墨大夫是老实人,只知努力做好即墨的事情,不知还须做好齐威王手下人的工作,没有送金银财宝给这帮能够决定下边人命运的**们,惹恼了这帮贪赃枉法之徒,所以便遭到他们的颠倒是非的毁谤。
若是齐威王不加调查,轻信他们的胡说,即墨大夫这样的老实人便要倒霉了。——这同时也反映出几个问题,首先,联系当前我们的政绩观,确实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些统计数据(gdp等),而且这些东西也极容易为某些当权者创造欺上的机会,而应该切切实实以群众的利益状况为标准,能为群众谋求、创造利益的就应该鼓励,要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声音,老百姓才是那挑江山的秤砣。其次,在管理中,各个行政级别都需要一定的监督机构履行监察工作并且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这对于组织的有效开展工作甚为重要!
最后,作为政治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有一些非正常手段的,试想一下,倘若领导者忽视了对实际的调查了解,难道真正做实事的基层干部就这样被埋没了吗?有能力的人,应该掌握权力,而掌握权力又必须有领导者看得见的"政绩",必须让领导者知道你的存在,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只是为了更好的做事所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已!手段不重要,关键是看你的目的!
(我还没有看过《君主论》,但据我了解好像也是说真正的领导者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可取的)
三、强调地方**要突出抓好兴农、富民、守土几件大事。在战国后期,在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这几件事确属各诸侯国图强称霸的当务之急。——三农问题,作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问题,其合理妥善解决任重而道远。
我认为,三农问题要有各级**的高度切实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开拓思维,广开渠道!我们知道,农业出成绩难,这也许就是很多决策者不愿在农业上多下功夫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意识,建立切实有效的敦促激励机制,同时也应该切实引入政绩评定!
办法总是有的,关键是缺乏推力和动力,没有推力和动力,领导者很难充分调动自己的!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2
读好书,不仅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还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今后,我会多读书,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通情达理的孩子。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编年体通史,是宋朝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所以将这本书名为《资治通鉴》。这里面有许多故事都很吸引人,如:《毛逐自荐》、《荆轲刺秦》、《指鹿为马》。。。。。。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是《毛逐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逐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可是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逐的门客勇敢地推荐自己。结果,他用自己的智慧威胁楚王,并使他同意联合起来反对秦国。最终解了围。
毛逐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认识了许多古代英雄,而且受益匪浅。